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怒江大峡谷深处,一条独龙江从天而降,一个因江而生的民族,在解放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独龙族。千百年来一直守护在独龙江畔的独龙族,过着靠天吃饭、狩猎捕鱼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独龙族同胞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进现代社会的繁华。

  “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一个从乡长到县长、再到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独龙族干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德荣”,不因职位变迁,只因心中有百姓,如一面旗帜一样迅速飘扬起来。对独龙江畔独龙族的深入了解,源自对贡山“老县长”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收集图片,把关于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读了个遍,当看到他的照片时,似乎有点老土,但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官员,一个人的高大,不在身材的高大或者着装的华丽。

  两进两出高黎贡山,高德荣同志的每一次选择,都与贡山人民的发展水乳交融,每一条崭新的路途上,都是执着坚守,不计得失,从独龙江来,回独龙江去,一辈子苦干实干,倾心尽力为完成一件大事而来,那就是让4300名独龙族同胞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独龙族父老兄弟姐妹是平等的,没有头人。如果有头人,那就是共产党。”高德荣如是说。在他身上从来就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说法,他自己就是群众,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名群众,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把办公室搬到艰苦的独龙江,搬到豪爽的独龙族群众中去, 38年一如既往为民务实,不负党恩、不改本色。

  高德荣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努力改变着独龙江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口中喊出的口号,没有一句是空号,他勤勤恳恳用尽毕生精力的实践向大家诠释了一个独龙江儿女的高尚情怀。蒸蒸日上的独龙江,有了专家、学者、作家、民营企业家;通了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独龙族群众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从这些点点滴滴来看,“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临近寒冬,美丽的独龙江乡又被雪花妆扮得银装素裹,那里将成为世外桃源,独龙江人民将与世隔绝长达半年之久。岁月如梭,从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下来的“老县长”,为了打开一条独龙乡同胞的生命通道、发展通道,一头又扎进了独龙江乡,完成童年时期种下的梦想,开修一条长达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

  “老县长”的公仆形象,是高德荣同志一步一步在美丽的独龙江畔走出来的,如今早已牢牢定格在独龙族同胞心中。老百姓的一句“老县长”,凝聚的是群众对他的信任,也是他一生的自豪。他说:“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是他最大的快乐。” 学习高德荣,要学习他的价值追求,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独龙江畔,把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高德荣同志为我们树起了又一个模范标杆,也为我们立起了又一面闪亮的“活镜子。”

  2.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一大堆计划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这是高德荣常挂在嘴上的话,了解高德荣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在车上、乡镇、村寨和各部委办局里,因为勤于下乡调研,对乡情、村情都非常熟悉,一些乡镇领导都怕他来调研,因为有些情况高德荣比他们还掌握得清楚,而且他从不听干部的汇报,而是入村入户去调查、了解情况。工作结束后,他就会进屋坐下来和村民拉家常,碰上家里实在困难的,他总会留下一两百块钱。

  在怒江贡山,高德荣极具知名度,尽管已经是厅级干部,人们还是亲切地称他为老县长,并津津乐道于他的种种“传言”,关于他 “狡黠”的机智,“拐弯抹角”的道歉,平和又固执的.性格,超强的记忆力,但不论是何种传言何种评价,其中三点评价是大家都公认的:工作狂、团结同事、热爱家乡。

  “把我的‘办公室’设到独龙江 ”

  1954年,高德荣出生于独龙江畔,1975年7月,毕业于怒江州师范学校,留校参加工作,任团支部书记。1979年,主动申请回到偏远的独龙江乡巴坡完小任教。后历任乡长、贡山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等职务,卸任县长后,被任命为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德荣以‘工作狂’著称,只要睁着眼,他都在工作状态之中。”现任怒江州文化局局长的普利颜,曾与高德荣共事近3年,普利颜说,高德荣无论与谁在一起,都会聊工作的事,独龙族人幽默,爱开玩笑,但这个特点在高德荣身上根本体现不出来,即便是喝高了酒,说的还是工作上的事。

  2006年2月,高德荣被选举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年4月,他卸任贡山县县长。面对州府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德荣却诚恳地向州委和州人大常委会提出:“请允许把我的‘办公室’设到独龙江乡,因为独龙族同胞还没有脱贫。”

  “对外来干部要关心要讲团结”

  199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对于这个荣誉,“老高”的同事都十分认可。“原来贡山的干部很难出来,但是我们和老高这一批的都出来了,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干部,老高都是一视同仁。”

  怒江州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王新宇至今记得2003年7月14日,她刚上任贡山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第一天见到老高的情形,“大家讲究喝进门酒,我说我不能喝酒,原以为会不受待见,但县长一直像老大哥一样关心着我。”

  “贡山条件艰苦,人家从外面到贡山工作不容易,对外来干部要关心、要讲团结。”高德荣时常这样对当地干部群众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碰上节假日,只要有外来干部回不了家过年,他都会陪着他们一起过。家里的酒、肉都搬到政府食堂里,叮嘱炊事员一定要把饭菜做好。

  “家乡不能再生产文盲和穷人”

  几年前,高德荣到家乡调查,看着家乡群众拿到低保金时的欣喜,高德荣忍不住生气了,“这值得高兴吗?这是个好事吗?这么多人领低保金,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太穷了,这不是个光荣的事。”

更多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作文推荐:

1.学习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2.老县长高德荣纪录片观后感

3.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4.摩登时代观后感1000字

  在高德荣看来,教育是脱贫的法宝。每年独龙江大雪封山期间,高德荣家里总是有一群独龙江的学生。学生放假因雪封山回不去了,高德荣就把县城和外地读书回来的独龙江学生喊到家里居住生活。爱护学生,重视教育,高德荣深知只有教育搞好了,独龙族群众才能够真正脱离贫困。他常说:“教育上不去,发展就上不去,我们不能再生产文盲和穷人了。”

  “在他眼里,教师就是独龙江的宝贝,独龙江的群众实在太需要他们了。”一年大雪封山在即,而新招聘的1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却需要立马赶赴独龙江工作,时任县长的高德荣尽管重感冒,仍然坚持亲自护送他们进独龙江。而今,独龙族不仅有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还有上百人考上了大学。

  在高德荣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他希望尽快打通独龙江和高黎贡山与毗邻国家的口岸通道;尽快实施“南下北上、东进西出、打破口袋底”的交通发展战略,将现在的公路向北延伸进西藏,向东连接起迪庆,这样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整个怒江州的交通“瓶颈”问题,而且还可以将独龙江与西藏的察隅、迪庆的梅里雪山合成一个环形旅游线路,让美丽的独龙江不再孤独地养在深山人未识,使之成为滇西北最富魅力的旅游胜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4917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