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故宫题材纪录片中或许只是一支轻巧的小歌,但是它内涵着对更加成熟的充满文化自信的国家形象的塑造。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

  一道宫墙,两重世界。看在我们眼中是跨越千年的沧桑,握在他们手上是日复一日的平常。

  他们,是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主人公。行走在故宫,也许你会穿过一道道朱门绮户,会目睹一件件奇珍异宝,但你有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们——一群修复并保护着国家顶级文物的匠人。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惊人的耐力以及全部的挚爱,与故宫的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展开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诠释了中国独有的现代工匠精神。纪录片向我们讲述了谁在守护故宫,故宫因何传承。

  这是一群神秘而有趣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抚摸着岁月留下的烙印和尘埃,时不时穿过当年后宫妃嫔们闻之色变的“冷宫”,隔三差五还会去趟太后的慈宁宫,如同去邻居家串门一样平常。然而,每一天的晨曦照亮故宫的院落,早来的师傅一边解释着“吆喝两嗓再开门,是为了赶走夜间在故宫栖息的黄鼠狼”,一边开着“故宫闹鬼”的玩笑;一位修瓷器的老师傅骑着电动车穿过道道红墙,说是要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其实是为了在故宫外抽一支烟;一名年轻的女徒弟在周一闭馆时间从容骑行于太和殿广场上,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做过的一样,这一切又会让人感到超脱于厚重的真实与可爱。

  这是一群守得静又懂得动的人。

  他们常常一坐就要一整天,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难题。修复宫廷钟表的'王津师傅面对一台台内部构造极其复杂的西洋钟表,却总是一副从容、儒雅的气度,还有一抹腼腆的笑。邂逅台湾收藏家,对方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那块刻着“伊丽莎白”的怀表,王师傅却只是报以淡定的浅笑。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王师傅无论如何都是那个选择呆在故宫里守着安静的人,否则怎么听得出钟表的滴答声呢?沉稳亲切,从容饱满,是修复师们的日常。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枯燥严肃的工作中沉闷,而是活得很有精神,很有生气。办公室外养的鸟,喂的猫,种的花,众人一起在树下接打下来的杏儿,师徒间专业精神的代代延续和生生不息,都是最生动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群有温度的人。

  经历了八个月的修复,一台宫廷大钟在王津师傅的手中恢复了曾经的栩栩如生:小溪湍流,船只航行,鸟儿挥翅,一切都鲜活起来。王师傅注视着这一切,满脸都是幸福。然而,看着这些钟表以静态放在橱窗里向公众展出,王师傅抱着两臂,躲在角落里望向橱窗,说了句,“有点心疼”。在修复师的眼中,这些文物早已有了生命,他们相遇、相知,无论物件是动还是静,手指所触,皆有温度。

  这些故宫的匠人们,很多从十几岁起就做起了学徒,一做就是几十年的光景,一晃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们大概不会知道,还有一群这样自然平淡的人,选择在庭院深处默默终老,为我们保护着故宫的雄奇瑰丽与厚重伟大。

  人的一生很短,短到只够做这一门手艺,到退休了还有那么多修不完的宝贝;人的一生又很长,一件又一件文物承载他们的过往,留与后人,一代又一代年轻匠人传递他们的精神,匠心永存。

  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

  《我在故宫修文物》篇幅并不庞大,只有短短的三集,内容也不追求阔大宏伟和知识含量,而是尽量拾取“修文物”这件事情在故宫中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许多普通观众了解这个行业,甚至爱上这个行当。充分发挥人的魅力,置换被人们习惯了的物化的冷感的故宫,进而使为人们习惯了的故宫展现出新的温暖的情趣和可爱的面貌。

  放弃恢弘的视角,是这部纪录片理智的选择。不像《故宫》那样分门别类地介绍故宫丰厚的馆藏,也不像《故宫100》那样把故宫细化为数十个专题深入渲染刻画,而是紧贴着“修文物”这件事,贴身纪录手艺人的状态。故宫在这群人的行为活动中退为平台和工作对象,“修”比“文物”来得抢眼。导演在片子播出后接受媒体采访,专门提到自己坚持把许许多多生活态的细节保留下来,从而保证了全片生动的基调。那些栽种在帝王庭院的寻常花草,在曾经的高墙禁苑走马行车,晒着皇家日光浴的猫咪和鹦鹉,穿梭宫禁去吸烟的老师傅,秋来熟遍御阶的杏子,修复书画间隙的木吉他,这些日常化的、非历史化的细节,赋予了今天的故宫人间的温度,成功地比喻和描摹了这座历史遗存在今天细腻的呼吸,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奠定了独特的个性基调。故宫也因此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段,俯身尽显人间底色。
 

【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1.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2.《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3.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4.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5.观《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

6.2016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7.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600字

8.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6666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