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勃之死的观后感(2)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后日砍头,杜少府夜入大牢看望王勃,少年诗狂成性,死前必然是要诗性大发的,一句带酒了么,将整个浮起来的文绉绉的气氛瞬间沉淀了下来。

  当日临刑,王勃已压上刑台,铡刀高高升起,鼓声雷雷,杜镜拿着什么狂奔上了高台,我以为会是一句刀下留人,结果他掏出了一个纸人风筝,接着一堆絮叨,大意是兄弟走好,我给你带了个纸人妹子。也算是好兄弟了。杜镜开始放风筝,王勃便开始狂放大笑,居然从铡刀底下把头收回来站了起来:“想我一生游戏人间,生亦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为杜镜也,知我者唯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语毕,酒来,饮毕,又把头放了回去。

  鼓声再次响起,差役大喊一声行刑,刽子手活动了下铡刀开始蓄力,这时候“刀下留人”的圣旨才压哨而来。可惜了舌头没捋直的大舌头太监,把天下大赦(she)念成了天下大彻(che),接着又火急火燎的骑着慢马从横店影视城的大门口奔了回去,急着去领那露脸有台词的150块工钱。

  王勃这回没有大笑了,站起来望着天上飞着的风筝美人,摄像给了特写,我才看清画歪了的脸蛋,和紫绿相间的长裙,涂抹不均的丙烯颜料的低劣质感,把子安的美人毁的彻底。

  长安城外,古道黄土,杜少府和王勃在地上铺了餐布,席地饮酒。起风了,杜少说:“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浓浓的离别之情却突然因为最后一句话让人笑偏了重点。这确实是片中的原话,导演也应该不是故意的。这只是时代的误会,2000年的菊花它也还只是菊花。

  王勃感伤着诗兴大发,遂喊拿笔来。风大铺不下落笔的白纸,杜少府红袍一挥,翻出了反面的白底,于是王勃提笔在杜少府的衣襟上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是,我心里有你,你心里有我,即便异地也如同在一起,在这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对情侣一样哭哭啼啼。

  于是野道边,风吹草长,暮色渐蓝,两个少年各自上了马,又一拜,转身奔向了陌路。这一别,便是杜少府见到王勃的最后一面。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探望老父。”王勃一路东行,来到了鄱阳湖边,因前一晚曹达夫人的追杀,惊吓过度,体力不支,倒在了湖边。醒来后,为秋水翁所救。秋水翁家有位落霞姑娘,是从长安皇城里被贬至此处的歌女,来此已有4年,落霞与王勃同病相怜,便一见如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王勃 《铜雀妓二首》

  全片也正是从这个地方起让人找不到太多的吐槽点,历史的厚重感也随着王勃词句中的朗朗才情,初现峥嵘。

  另日与落霞姑娘告别,落霞姑娘为君起舞,舞至极处,突然病发倒地,此为后来王勃求金救人独上滕王阁做下了铺垫。

  洪州(今江西南昌)的阎都督于九九重阳日设宴招集天下文士求一助兴之文赏以百金,这也是王勃救落霞姑娘唯一的机会。

  风来了,王勃日行水路七十里一路南下到滕王阁,正逢都督邀群士题文。片中是说,众人推脱搁笔以彰显阎都督女婿的文采斐然,王勃突然闯入,让都督大为恼怒,又碍于礼节赐予笔墨。久未题文的王勃苦于下笔,众人亦是等着看他的笑话。恰逢其时,秋水翁送来王勃的断笔和一句“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听后,才思瞬如泉涌,挥笔大作。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此是《滕王阁序》的开篇。书童去隔壁的榻间向都督传报,都督回言这是老生常谈,引经据典罢了,不足惊喜,不必再报,王勃也不过如此。

  后来书童看到后一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忍不住再报,都督听后,又重新起了兴趣,再报。

  一来二去,直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为天人,书童传报跑掉了一只鞋子,都督拍案而起,为之惊叹千古绝唱。而这之于王勃,写的.便是落霞与秋水翁。

  《滕王阁序》全序一共七百余字,杜鹃啼血,字字珠玑,我所读过其中让人惊叹的句子远不止片中的寥寥。全片到这里已然完全严肃了观者的认知,再没有半点让人调侃的意味了。是子安的才,让观者肃然起敬,这已然超出了影片的瑕疵能够去影响的高度。

  直到子安背上百两白银,大步流星的走下滕王阁的时候,才让人缓缓淡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那般气氛。却又在众人发现全诗末句缺了一字而派书童追问时,将整个气氛又一次吊起。王勃拿出笔,假装在书童手心写了一字,让他握紧。书童跑回去张开手掌却什么也没有。众人哑然,不知何解,唯阎都督女婿大谈绝妙,此为一个“空”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惊为天人的才情,便也在此,被推上了极致。

  全片也已在此到了尾声,正如天才的生命也走到了尾声一样。

  王勃最后没能救回落霞姑娘,曹达夫人得知曹达是自杀而非王勃所害时,留下一句“人世间,一切皆是错”后愤然离去。片中的王勃最终来到了南海,在渡海的轮渡上,因种种厌世的情绪跳进了海中(今北部湾海域)。这也许是导演想赠予天才最理想的死法,正如往前数一千年的屈原,往后数一千年的海子——天才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或者死去,生亦夏花,死亦秋叶。

  而历史上的王勃之死,虽有诸多传说,却也是未解之谜了。

  愿十几天后我所前往的长安街市上,能遇见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眼中的一丝唐朝, 如他所述“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便也得聊以凭吊,在千年前天才震惊朝野的都城。  王勃之死的观后感【3】

  “你带着雷电的气息,必将与长风同行。”

  这是电影中王勃在狱中见到杜镜时,对杜镜发出的感慨。

  杜镜,既是王勃著名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主角,因为史书中对这位杜少府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杜镜此名实是影片的虚构。  雷电,往往代表着变革,代表着不屈服于世俗权贵的骄傲,也代表着生机。对,正是生机。王勃评价完朋友后又云,“而我,浑身却泛着腐烂的气味”。将杜镜与自身对比,一生一“死”,一个生机盎然,一个死气沉沉。而杜镜也确实给王勃带来了“生气”和生机。在狱中也好,在刑场上也好,王勃毕竟是少年人,在生死面前,在煎熬面前,他也会绝望,会恐惧。每当此时,带着“雷电气息”的杜镜便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抚他的恐惧,拨散笼罩在王勃身上的死气。杜镜的2次安慰都令人非常惊艳,第一次是在狱中,王勃对生死和自己的才华产生迷惘和绝望时,他突然解散头发,转过身去对王勃说,“我恨不能与你同去”;第二次则是在刑场上,王勃正惊惧间,杜镜牵着一只画着美人的风筝奔上了城楼,向王勃遥遥喊道“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看着风筝飞向高空,王勃突然胸中一片开阔,大笑“知我者惟杜镜也!”

  杜镜不仅带去了生气,也给王勃带来了生机。在刑场上,如果不是杜镜那一出,王勃早已身首异处,哪能等到大赦天下呢?

  所以,我认为,在这部片子中,杜镜不仅仅代表着知己,还象征着“生”。

  杜镜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司马迁当年为著《史记》,不惜苟且偷生,难道你就不能隐忍一时?你自己不是常常说,还没有写下足以传世的文章吗?”私以为,影片就是借杜镜之口,铺垫了王勃接下来的命运。影片最后王勃为什么蹈海而死?一是因为曹夫人的话,受到刺激有所感悟,二来也是因为这时他也已经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名篇《滕王阁序》。

  杜镜的最后一次出镜,就是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了(笑)。在这里,影片的表现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宣纸被风吹走,杜镜和王勃皆付之一笑,杜镜展开了自己披风,让王勃题诗在披风的内衬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记得看过一个评论,说影片中的杜镜才有大唐男儿的气概。他不畏强权,冒着仕途受损的危险前去狱中看望朋友,还想为朋友翻案;在得知大赦后,他显得比当事人王勃还要高兴;在宴会上,高兴时便兴起作舞;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年纪轻轻便往蜀川这个“风雨欲来”之地……

  《王勃之死》是部浪漫主义的影片,如果说《大明宫词》是一部莎士比亚式浪漫的电视剧的话,那《王勃之死》就完全是中国古典式的浪漫。影片尽管有很多不足,但瑕不掩瑜。而杜镜,正是影片中的一个大大的亮点。透过他,我们了解了影片中的王勃,透过他,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想要我们了解的大唐。

【王勃之死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等待与死的约定作文

2.醉生梦死的观后感

3.形容心死的伤感语句

4.假如死的是我-作文

5.对感情心死的句子

6.小鸡之死的作文

7.陈安之观后感

8.其他作文之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7223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