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谎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对本课展开阐释。

第一部分:说教材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词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达拉宫》,阅读链接是“各美其美”,《综合学习六》涉及到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运用,对春节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结合现代生活的理解阐释。这样的设计,把“文化”一词的领域从多元、多维、立体、综合的角度向学生做出了阐述。

  《猴王出世》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20xx版新课标和教研室下发的二级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解为7个小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西游记》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经典词句。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再次深化了解叙事性作品顺叙的表达顺序。

  6、借助品读、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瞑目蹲身”等动作、“我进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进行人物仿写。

  7、激发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感知“猴王”形象,评价猴王。

第三部分:说重点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机警智慧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部分:说设计理念

  根据叙事性作品特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够在课文中抓住表现石猴特性的关键词(动词),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中涉及到的词语的含义,是学习人物描写类问题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而如何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词语替换、分合法解词、去词法解词等方式正确理解词语,又是我们借助一篇典型课文学习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学案和开展具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在知识的积累与阅读拓展上,教师应有目的地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推荐到相关阅读中,推荐阅读《西游记》。另外,作为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段落典型,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教师设计出相应的练笔环节,也好为本单元“我的小笔头”中“心中的图画”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紧随教研室推行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法,我一直在尝试运用“三段论“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本课也是如此,至于学生,依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学谈论汇报展示的过程。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常态目标的处理,如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西游记》的资料的查阅与汇报展示,识字、写字的练习、以及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便是教给学生高级技能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时的学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架,将本课时按照“三段论”的步骤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为例中学部分,我点拨学生勾画这一部分中对石猴的动作描写,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第二环节,将这只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呢?这一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作为迁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原因。第三环节,便是迁移用的环节,即读写结合点的练习,我让学生根据刚才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动作,语言等去描写石猴的,去仿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虽然不会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第四个环节,我紧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作品,并告诉学生,你们通过荧屏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应该再去真正阅读一下这部作品,领悟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电视剧的印象,读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第七部分:说反思

  教学完这篇课文,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也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一些描写的作用,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细想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勾画这些描写,并说出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但读写结合仍是难点,写出来的段落支离破碎的,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来源于我对幼儿的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蔬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如何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已能把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结合,产生联想,体验音乐的情绪,而这些发展都以倾听为基础。大班幼儿听觉分化能力更精细,对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力逐渐增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从音乐的表面深入其内部,听辩音乐中有趣的变化,发展音乐感受力。

  基于以上对幼儿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分析,我选择了音乐欣赏活动《蔬菜汤》。通过本次活动的进行,旨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以及增进幼儿对蔬菜的喜爱。

  3、教材分析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者,作为欣赏教材的音乐作品是欣赏对象。选择适合幼儿欣赏水平,有助于发展幼儿欣赏能力的教材是促进幼儿欣赏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在音乐欣赏《蔬菜汤》中,我选编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描述三类蔬菜(豆类、瓜类、绿叶类)被放进汤锅里烧煮蔬菜汤的音乐故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蔬菜的特征,通过幼儿的大胆表现,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同时提升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4、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老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养成初步的倾听音乐的能力,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2)在音乐的伴随下积极参加做"蔬菜汤"的情境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3)初步区分乐曲的不同性质并用相应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乐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乐曲产生共鸣。

  难点:感知乐曲的不同性质并用肢体语言表现。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极具挑战性,这就更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蔬菜卡片、围裙、勺子,运用多媒体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过、看过)。

  (3)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二、说教法

  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还要挖掘此次活动的活动价值,所以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在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三个种类的蔬菜图片。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小结各种蔬菜的特点。

  2、讨论法: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适当的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的形象些。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3、启发联想法:如果说"听"能够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4、情境教学法:在角色表演环节,将幼儿的位置变为圆形形成"汤锅"这种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场景,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本次活动中,我还将采用审美熏陶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说学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音乐欣赏的发展水平,我采用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让幼儿对音乐欣赏做到主体参与。

  2、观察法:由于幼儿缺乏必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图片的展示,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幼儿情不自禁的投入的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来。

  与此同时,还通过幼儿间的互动学习,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活动程序

  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分角色扮演,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欣赏模式。

  1、完整欣赏

  (1)我扮演妈妈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舞蹈《买菜》,不仅自然的组织了幼儿练声和律动,而且营造了一种活泼宽松的活动气氛。同时为后续做蔬菜汤做了一个小的铺垫。

  (2)讲讲说说"我认识的蔬菜",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讲述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3)完整欣赏乐曲,初步的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分段欣赏

  这一部分是本此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共包括三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教师将采用不同的方法突破重点和解决难点:

  (1)出示PPT豆类蔬菜(毛豆、蚕豆、豌豆)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讨论,小结出豆类蔬菜的特点。这为下面欣赏表现豆类的音乐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幼儿在欣赏完表现豆类的音乐后,将会很轻松的说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并积极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豆类蔬菜。

  (2)出示PPT瓜类蔬菜(冬瓜、南瓜、茭瓜)通过观察讨论小结出瓜类蔬菜的特点。幼儿将对教师的提问:"你们觉得表现瓜类蔬菜的音乐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进行讨论后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并展开想象。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最后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在个体表现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合作表现,如:"大大重重的蔬菜是沉在锅底的,一个人不够沉,怎么办呢?"幼儿可以两个三个的拉起手来,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由此实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3)欣赏第三段音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首先播放表现绿叶类蔬菜的音乐,请幼儿根据乐曲的特点来判断出乐曲所表现的蔬菜类型。为了引导幼儿能很好的感受乐曲,我采用了讨论法来解决这一难点。比如:"这段音乐和前面两段音乐一样吗?""你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然后请个别幼儿做动作展示并讲解动作,以幼儿带动幼儿学习,最终感受出音乐所表现的是绿叶类蔬菜。

  3、完整欣赏音乐

  三段音乐表示的是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完整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倾听能力。首先教师对三段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白不同种类的蔬菜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示。然后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小结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特点。三段音乐组合在一起连续播放是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机会,为后续的角色扮演也做好了铺垫。

  4、分角色扮演

  本次活动的音乐《蔬菜汤》共包括三个不同的音乐类型,为使幼儿能够进一步的在倾听的基础上辨别音乐的类型,并展示相应的肢体语言。此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蔬菜宝宝卡片、教师穿好围裙扮演妈妈加入到游戏中,在烧"蔬菜汤"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及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huangyan/43280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