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乡村四月说课稿

快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乡村四月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四月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四月说课稿篇1

  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微课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以及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教学重点、难点为: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采用微课学习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看微课,做进阶练习一,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课堂上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播放走近乡村微课,师生交流感受,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是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先读前两首诗,出示两首诗。指名读诗题。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指名读,生自行评议,正音。并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书写汉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圆、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诗读一读。交流进阶练习一。

  三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写:人忙。课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有哪些色彩?“绿”会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课体会“绿满山原白满川”。指名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课件出示第二句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画面。出示微课展示“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情景。出示养蚕图和名言。从诗句和这些养蚕情景,感受养蚕的辛苦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微课,让学生体会忙,并交流假设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会忙什么?最后体会到忙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进一步观看微课,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说板书:

  板书以其内容为结构,一目了然,后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农民的勤劳和快乐。

教后反思:

  作为运用微课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目的是如何借助微课提高经典诵读效率。

  1、通过微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前置学习是很好,学生易于接受的策略,不过必须伴随作进阶练习才行。

  2、在教学难点处出示微课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学第一首时,带出第二首诗,有效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4、在交流进阶练习环节,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乡村四月说课稿篇2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新洲来学习。虽然刚刚欣赏完来自安场小学的向先丽老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向老师的课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

  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向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则信其道”。

首先,向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

  向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

  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音字根据意思来读。

  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

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师的课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总是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质疑,读书,想象交流等形式,体会古诗的意思和蕴含的意境。该站在队伍前头时,老师“当仁不让”,该排在队伍中间时,老师顺势而人,该到队伍后面时,老师悄然尾随。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老师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采用了读,由读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分排合作读等形式,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悟,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向老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就是要扩大到所有与学生语言与言语有关的活动中去了,扩大到与学生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中去。

  始终让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一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本首古诗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当,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违背。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理、有利、有节地使用工具书,让学习辅助资料发挥应有的功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kuaile/34743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