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1、 情境导入

  2、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 整体感知

  5、 范读

  6、 学生自读

  7、 品读精彩语句

  8、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 明确该词的本意;

  13、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ang/34820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