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

老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

  贾志敏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小学作文教学专家,下面小编整理了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

  贾志敏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小学作文教学专家,他曾经有一段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他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激励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的科学和艺术。十多年来,他换过三所学校,当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现在又当上校长,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始终抓住作文教改不放。他曾一连几年蹲在一个班级搞试验,又带教过许多徒弟,创办过上海市第一所家长作文学校。他还数百次地应邀到各地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所到之处均受热烈欢迎。如今他两鬓斑白,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他终于创造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

  我是搞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这些年来从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和经验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在这里,我想向国内小语界的同行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贾老师作文教学的特色。

  我认为,贾老师的作文教学特色可以概括成五个字:“高”“趣”“真”“活”“实”。

  “高”,是立足点高,始终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趣”,是充分激发学生动机,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

  “真”,是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

  “活”,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实”,是分阶段地、有重点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一

  贾老师经常对大家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早在1978年贾老师在上海黄浦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任教,他就抓了一个生源极其一般的三年级班作为试验班,包教语文和数学,又兼班主任。通过教学改革,该班学生一年学了两年的课程,作文写得尤其出色。到1979年的暑假,该班获准破格参加黄浦区初中入学考试,结果80%的学生成绩达到区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这些年来,贾老师教过的学生经常在全国、上海市和黄浦区的小学生作文竞赛中独占鳌头。这些获奖作文都以题材新颖、思路开阔、充满童心童趣和语言文字基本功扎实见长,而获奖者中有些人原先却是后进学生。

  纵观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思想端正,即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作文教改的根本出发点。

  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任务在于教会学生独立运用连贯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作文教改十分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例如:

  1.小学生普遍地对作文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又不得不陷身于“题海”,加班加点地做作文,身心负担很重。

  2.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的现象仍然严重,不会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不利于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在作文指导上,盛行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写内容”等三种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根据上述情况,贾老师把“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作文教改的方向,不仅切中时弊,也完全符合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

  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极其有趣,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仅仅是三年级的句段训练,他就设计了六七十种“智力游戏”。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句话,他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表达它,可是在要说的话里不准出现“冷”字。起初,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说。当一个学生说出“北风呼啸”后,大家就争相发言。有的说“大雪纷飞”,有的说“寒风刺骨”。……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说了许多。贾老师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接着,他提出第二个要求:给黑板上的话编组。凡属于写“环境”的编到第一组;写人物“衣着”的编到第二组;写人物“动态”的编到第三组。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最后贾老师要求写一段话,先说“今天很冷”这个总起句,然后讲分述句,要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句子,依次讲述。结果99%的学生都能写上一段完整的话。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大家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尽管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仍然冻得瑟瑟发抖。”这段话把“冷”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

  “再来,再来!”孩子们兴致勃勃。于是贾老师换了一个题目:写“今天很热”。还是刚才这个学生,他是这样写的:“今天很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河里的水快晒干了。同学们都穿着单衣,有的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满头大汗。老年人拿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柳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嘶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为什么贾老师能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而且欲罢不能呢?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方法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首先,贾老师提出的作文要求符合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能激发他们表达的社会性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关于需要的分类问题,目前心理学界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按其重要性,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的“需要层次说”可供我们借鉴。现在教师们往往从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上找些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写人、记事或状物,并不说明作文的实际效用,结果学生只能为分数而写作。这样做,他们需要的层次是很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就必须像贾老师那样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向别人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的交往需要,探究事物奥秘的认知需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智慧才能的成就需要。

  其次,贾老师安排的作文训练步骤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中年级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去达到这个训练目的,因而就事论事地进行段型训练。如先出示某个段型的范例,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仿写,结果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包括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他人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等。贾老师进行“总起分述”段型的训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首先根据学生社会交际的需要去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去寻找表达的恰当形式,也就是遵循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所说:“要把相应的目的变为探索未知的动机。换句话说,要激起兴趣,用不着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而是相反,要形成动机,以后便有可能在这种或那种物体内容中找出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aoshi/37102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