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的作文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鲁迅的作文汇总9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作文 篇1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位爱国作家,又是一个关心进步青年,同情劳动人民的文豪。

  为什么说他爱国呢?因为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的。原来鲁迅生前是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就在学期期间他看了一场电影,电影里演的就是日本人宰割自己的同胞,他认为,医学不能拯救中国,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民众,改变国民精神。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要用笔和墨来参加战斗。他要启迪人们的觉悟,增强人民的力量,使祖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强大起来。

  那又为什么说关心青年同情劳动人民呢?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青年更不计其数。鲁迅先生在世时,他和第第救助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而且鲁迅先生对他们家的女佣阿三十分的关心不让好干重活。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

鲁迅的作文 篇2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今天。就在今天,我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鲁迅故里。

  经过大门,我们来到了鲁迅祖居,一走进里面,我就感到鲁迅的家怎么这么大。我们笔直往前走,是大堂前,这里是用来做祭祀或者来接待客人的地方,右面是佛堂、饭堂。

  大堂前的后面是少爷房、书房、地窖、当铺和藏书阁,最后面是后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看起来每种蔬菜就像小娃娃似的,躺在舒服的床上。对了,考你一下:“何首乌看见过吗?”有人说:“看见过,就是八仙过海里面的张果老偷吃的那种何首乌。”这我也早见过了,也是八仙过海里面的,却没有看见过真的,但这次我却看见了真的何首乌的藤——百花园的旁边就有何首乌的藤。你肯定又要问了:“你怎么来判断有何首乌的藤呢?”那我就告诉你吧:“因为栏杆的下面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写着‘鲁迅和几个小朋友在挖何首乌’,所以,这里有何首乌的藤。”哈哈……

  细细地欣赏这后花园,花儿艳丽多姿,几棵小树更是姿态万千,趣味横生,有几根树枝中有几个很小的洞,就好像是天然的雕饰。这里的小树和花都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我却能感觉到它们的盎然生机。用哲学家的话来说,有此感受,便已不虚此行。

鲁迅的作文 篇3

  每一个人的心中吧都有一颗明亮的“星星”, 这些“星星”,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明星……而我心中的那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并不是急速串红明星,更不是演技高超的演员,而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大众的痛苦挣扎,他都看在眼里。但是使他最感痛心的是,当时的民众昏昏沉沉。 鲁迅用笔尖锐乃,但在这尖刻的笔调背后,又含有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能常反躬自省,要榨出自己“皮毛下面的小来”。近日佛山发生的一起18路人漠视小悦悦被2车撞到碾压事件,仿佛又让我们看到鲁迅小说《药》里描摹的“看客”的形象:“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毛主席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就像臧克家写的《有的人》里一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些欺压百姓的恶人虽然活着,但是他在人民的

  心里已经不复存在了。像鲁迅这样的人即使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鲁迅的作文 篇4

  顺水而流的乌篷船,蜿蜒的小路盘旋在四合院里,那里就是鲁迅的故乡。

  悠悠的河水缓缓流淌,走到大堂里,直到看到豪迈的“林翰”二字,才算真正进入了鲁迅的故乡。两边刚劲有力的毛笔对联“持其志而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瞬间点燃了鲁氏家族世代的奋斗目标。中端一幅水墨兰花画占据了不少游客的眼帘,草草几笔所成的水墨画,正如鲁迅自己晚年所写的:椒梵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志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鲁迅家的百草园,在游客们看来只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油菜地,在鲁迅笔下,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小时,他在此地欢快地斗、捉蟋蟀,灵巧地爬上高大的皂荚树,干劲十足地拔那与树缠绵的何首乌,顽皮地在石井上跳来跳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可想而知,百草园曾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硕大的乐趣,石井、何首乌、皂荚树,对鲁迅来说,仿佛都有生命。正是这新世纪的时光,才使它们依然固守在自己应有的岗位上,好像在耐心而期待地等待着鲁迅熟悉的归来,和它们彼此再见一面,直到永远……想象着如此美妙的幻境,才使自己负有了百草园这种臻致纯洁的喜悦之情。

  穿越过静谧的走廊,带着鲁迅著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记忆,我虔诚地寻觅着鲁迅曾在家乡玩耍的身影。处于鲁迅文中的三味书屋,我似乎看到鲁迅幼年上学的场景。站在三味书屋的跟前,眼前的布置令我倍感亲切,有些故地重游的美感。私塾中所谓的“三味”。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现在空洞的桌椅四边,少了几分喧闹,显得有种荒凉的孤寂感,或许是寿先生的弟子们贪玩,去百草园玩赏一番了。鲁迅的私塾先生寿镜吾若在这里,洪亮地犹如古钟般的声音定会绕梁不绝地在大厅里回荡:“人都到哪去了?”回答的人,也只有眼前饱览一切风景的游客了。

  远远望去,私塾老师拿着戒尺坐在教桌上的样子似乎依稀可见,书屋边好似还萦绕着那些捧着《荡寇志》的学生们的朗朗书声。房前屋后,老屋依旧,睡床依旧,院落里桂树依旧,棕色刻花的摇椅和圆桌,无不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无限韵味来。俗话说睹物思人,看见鲁迅窗前空空如也的红木书柜,我的脑海里蓦地浮现出他少年时期与煤油灯相伴,苦读经书到鸡鸣的情景来。

  带着淡淡的迷恋与不舍,我离开了这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中华伟人之乡。此时此刻,我由衷地感到,鲁迅的故居不但照亮了历史,还照亮了整个绍兴市。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uxun/405886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