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民俗民风的作文(3)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8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9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10

  听到“黄金”这个词,你们大概会想:黄金?不是古人用的钱吗?怎么可以去“游”“黄金”呢?通过你们这个疑问,我就带你们一起去游历一下“黄金”吧!

  黄金,其实是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贵溪市文坊镇花桥村。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是一个黄金寨。这里住着很多人,那里的山势险要,至今那座叫“堆家山”的山顶上还残留着一座古老的庙。下面是一条河,山脚下有一座石门,至今石门上还留着谁都看不懂的字迹。听说,只要谁能认出这些字就能打开这座石门,石门上写的字就是打开这座门的诀窍。又传说,石门里面有好多宝藏,比如:黄金桌、黄金凳……奇怪的是,半山腰里有好几次会突然失火,又会自己熄灭。我的老外婆有好几次都亲眼所见,这个的确是真实的。

  这座石门的对面,也是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山,其中有一座山,它有七个深不见底的洞口。有人闯进过一个洞里,越走越深,越走越大,走到后来,就没有氧气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它并不是虚有的,还是有依据的。因为这里确实有金矿,还有人在洞里捡到了古人所留下的碗、灯、锄头呢!听说这些洞还是古人开采黄金时遗留下来的,至今的人们说这里还有黄金,等着开采呢!黄金寨的路口边还有好几棵连两三个人都抱不拢的樟树。

  怎么样?江西的“黄金”不错吧!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有机会去黄金寨见识一下古人的真迹吧!

【【精华】民俗民风的作文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民风民俗作文

2.民风民俗作文

3.高中作文:民风民俗

4.满族民风民俗作文

5.广东的民风民俗作文

6.写民风民俗作文

7.广东民风民俗作文

8.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9.民风民俗作文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minfengminsu/425208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