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记事作文教学目标

目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记事作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关于记事作文教学目标的内容,欢迎阅读!

  记事类纪实作文的教学目标是: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的素材。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和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习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回忆,选择习作素材

  1.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的兴趣

  同学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你亲身经历的一桩桩、一件件美好的往事便会浮现在你的眼前:在街头巷尾、校园里、家里、村子里、上学路上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儿,夏令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欢乐,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的热闹情景,寒假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在家里与父亲对弈的有趣情景……这些事情,有的让你高兴,有的让你难过,有的让你受到鼓舞,有的让你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有的使你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启示,有的使你学到了新的知识,有的使你增长了见识和才干。

  2. 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或调整写作素材

  分四人小组互议时,教师提出互议要求:①你为什么要向老师介绍这件事?②你还有更值得向老师介绍的事情吗?如果有,可以调整。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向学生渗透写作目的教育;二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选材的积极性。

  (二)指导构思,教给习作方法

  1. 指导学生学会自拟题目

  (1)启发谈话: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最想告诉老师的那件事介绍给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听你们一一介绍,你们能不能把要告诉老师的那件事写下来给老师看呢?不过,要把这件事写下来,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习作的题目。

  (2)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记事类课文或自己读过的记事类习作,启发学生思考:记事类的文章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确定文章的题目?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记事类文章拟题的基本规律,既可以按时间或地点拟题,也可以按中心事件拟题。

  (3)让学生根据回忆的习作素材自拟题目。

  2. 帮助学生掌握“有序”表达的方法

  (1)启发谈话:同学们读过许多有关记事的文章,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2)教师归纳小结。记事的文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一步一步从头写到尾,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变化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表达的顺序,并列出习作的提纲。

  3.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

  万事开头难。学生习作构思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开头难”。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这样做,一是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二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开头难”的问题。

  (1)启发谈话: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能产生“开门红”的效果,因为读者看文章总是从开头读起的。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文章开头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想一想:在你读的记事类文章中,哪些开头的形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教师归纳小结。就写一件事而言,常见的开头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如:“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有乐趣。”

  抒发感情——直接渲染文章气氛。如:“我今年小学即将毕业了。从不懂事的小孩,到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往事啊!在这些往事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张老师带病给我补课的那件事。”

  说明情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人公作简要的说明。如:“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他15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第二天一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

  提出问题——以吸引读者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鹏鹏虽然有个储蓄罐,但今天储,明天用,所以总是空着。可是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储蓄罐渐渐地满了,沉甸甸的。谁知好景不长,一天,我摇了摇他的储蓄罐,空空的了。钱到哪儿去了呢?我的心里顿时升起了一团疑云。”

  展开联想——从某一个事物追溯到某一件事情。如:“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张我和李老师合影的照片时,就想起一件十分羞愧的往事。”

  开头的方法尽管有多种多样,但具体写作时,还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运用。可以用一种方法开头,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开头。

  (3)先让学生根据习作的需要写一个开头,然后教师指名交流,再作适当的指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mubiao/1981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