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距离话题论据素材

时事论据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距离话题论据素材

  导语:距离的远近决定于人们的亲疏程度,下面是关于距离话题论据素材,欢迎参考:

  距离的名言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远交近攻。——《战国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俄罗斯谚语

  远的香,近的臭。——谚语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谚语

  不怕千里远,只怕隔层板。——谚语

  三年见一见,杀鸡又下面;一日见三见,口水喷上面。——谚语

  人有厚薄,水有深浅。——谚语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谚语

  人走茶凉。——谚语

  亲虽亲,财帛分。——谚语

  距离的经典素材

  “距离说”的启示

  (距离产生美)

  “距离说”是意大利美学家朗吉努斯率先提出来的。其根本要义在于,观众在看戏时,要和舞台上的演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如果太近,就会降低这种美学效果。当然,距离太远也达不到这个效果。现在剧场里的票价视距离而定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在第一、二排的票价和最后几排的票价比在中间几排的票价低得多,就是这个缘故,中国有句民间俗语:“守着羊圈才知道羊圈骚。”也应验了这一理论。还有诸如“亲戚只可走着,不可守着”也是这个道理的再现。

  古代诗词中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折射人间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存在很多说明心理距离可超越空间距离的例证。如表达爱情,李商隐的《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男主人公向难以相见的情人传递心声,尽管两人相隔遥远,可男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恋却是如此的近;元稹的《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所爱已失,两人的距离可谓远矣,然而爱之深挚专一又让这份美好的情思历历在目,思念的距离难道会是远的吗?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更让人感觉到近距离的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诸多的诗句无不证明了:在刻骨铭心的相思面前,有距即是无距。

  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却恰好与“咫尺天涯”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印证了友情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

  也有体现亲情与距离的关系的,如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虽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看见”家中的情形。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的距离反而加深了他们心中的亲情,在他们心中,有距也变成了无距。牛郎与织女天河远隔的相思故事说明距离使爱情更美好更久远。

  诗人对距离的感受

  (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

  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因为爱恋,在诗人心中,世上最远的距离居然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和你虽面对面心却不能相通的距离!

  距离要适中

  (距离产生的美也是相对的)

  汪国真的《旅行》:“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充分说明了距离可以产生美。而他的另一首诗《山高路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则明白地告诉我们:距离是相对的。距离只有适中才会美。打个比方,坐在离湖较远的地方,看不见脏水,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台湾诗人笔下的距离

  (两岸相望,距离是忧伤

  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海峡再宽,在作者眼中,它隔开的也不过是“这头”与“那头”,阻断不了的是浓密的“乡愁”。

  再如洛夫的《边界望乡》:“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看不见的远山能在诗人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并迎面飞来把诗人撞成“严重的内伤”,而远隔海峡“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何以如此?乡愁!是乡愁让两岸遥遥相望的远距离缩短为近距离了。心理上的近距离恰好折射出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浓浓血缘之情。

  请保持车距

  (距离与安全)

  城市是一个具有高度同一性的精密机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各方各面都要遵守秩序,保持距离,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

  如今,城市里的私家车和出租车越来越多,导致交通高度紧张,即使不堵车的时候,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也不可能很遥远。所以,开车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惕,要和前面的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喜欢超车、追尾,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

  刘墉讲的'故事

  (爱需要近距离)

  刘墉先生在《生生世世未了缘》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台北某个幼稚园的主任为了了解孩子心中的父母,特别收集了一百多幅小朋友画的有关家庭的图画,他发现画里面的父亲大多数都没有手。由此,幼稚园的主任指出:“在孩子心中,父亲是缺乏接触的人。”

  刘墉先生感慨地说:“父亲真的是不太和孩子接触的吗?”他回忆自己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吐奶,他甚至急得用嘴去吸她被奶堵住而不能呼吸的鼻孔。读过刘墉先生的书的人都知道,刘墉先生和他的儿子、女儿的关系真是让人羡慕,既是父子,又是师生,又是朋友。他们之间不存在代沟,几乎无话不谈,心理距离非常近。

  而我们传统的礼俗是父严母慈,父亲大多是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缺乏亲密友爱的表达爱的方式,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这样的后果是孩子对父亲心存畏惧,不会主动跟父亲交流,两代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远交近攻的战略

  (合理运用距离,达到战略目的)

  “远交近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个成语来自《战国策》中的典故。

  范雎(魏国人,入秦,做秦昭王的相)初到秦国时,对昭王说:“大王的国家幅员广大,战车有千辆,奋击(敢死队队员)有百万,凭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多,对付诸侯,就好像迅跑的韩卢(良犬名)追赶跛脚的兔子,霸王之业不在话下。现在您却关闭函谷关而不敢算计山东(专指韩、魏),这说明穰侯替国家谋划不忠,大王的计策也有不周之处。”

  秦王说:“计策失误在哪里呢?”

  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不可取。军队少了不足以伤害齐国,多了可能祸及自身。我猜想大王可能认为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全力以赴的做法不可取,而事实上盟国(秦与韩、魏当时结盟)不可信。越过别人的国家去远攻,合适吗?计谋太不周密了。”

  “从前齐国讨伐楚国,打败了楚军,杀了楚将,开辟了千里土地,可是到头来没有得到丝毫土地,难道是齐国不想要土地吗?不是的,而是形势不允许。诸侯们发现齐国打了胜仗后很疲弱,君臣又不团结,就乘机攻打;齐国国君遭羞辱,军队吃败仗,被天下耻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齐国伐楚在客观上有利于韩、魏。这正应了那句俗语:‘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粮食。’大王不如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国,那么即使得到尺寸土地,也是实实在在的大王的土地。现在大王舍近求远,不有点荒谬吗?”

  嵇康与山涛绝交

  (不同的志向使心灵产生距离)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最著名的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对荣华富贵和仕途有着本能的厌恶。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感情太过浓烈,常常难以控制自己,对与自己道不同的人傲然蔑视。朝中权贵钟会闻名造访,他“箕踞而对,不为之礼”。

  他隐居山中,拒绝参政。他的好朋友山涛本来和他一起隐居,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参与了政事,并且荐他任吏部郎。两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理想相背离了,嵇康愤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从此以后与山涛一刀两断。

  祢衡与孔融的忘年交

  (年龄不是友谊的距离)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年已五十,盛名满天下的时候,祢衡年未二十,两人却相交为友,友情生死不渝。孔融深爱祢衡的才学,多次向曹操举荐他。两人性情相投,共同反对曹操的专制政策,不畏强暴,嬉笑怒骂。后来,曹操借故杀害了孔融,祢衡当众怒骂曹操,曹操借刀杀人,把祢衡也杀害了。

【关于距离话题论据素材】相关文章:

1.关于信念话题论据素材

2.鼓励话题的论据素材

3.公平话题的论据素材

4.议论文论据素材及适用话题

5.理想话题的时事论据素材

6.成熟话题时事论据素材

7.毅力话题论据素材

8.当下热点话题论据素材评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shishilunju/27003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