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童年》有感_(3)

童年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童年》有感_950字7

  在欢喜热闹的过年中,我读完了这本悲惨的小说。一开始我不是很情愿,但是后面,主人公阿列克塞的悲惨遭遇与他的乐观精神吸引着我读了下去。

  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诸如死亡,充满了阿列克塞的的童年,作品以死亡开头,也以死亡结尾。开篇,父亲就得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四处奔走,最后滞留在外公家。在这里,最好的朋友小茨冈人被木头砸死了,然后是唯一愿意陪伴自己的彼得大叔自杀最后,自己的依赖母亲也悲惨告别人间至于丑事打架、斗殴、谩骂,冷漠的自私,利益的争夺,几乎贯穿着全文。

  但即便如此,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因为阿列克塞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和希望,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主要得益于在他最最落魄的时候,给予他温暖、感动的外婆。

  外婆是一个勇敢、乐观、慈祥的人,她就是阿列克塞得精神导师。文中写道: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列克塞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披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她是一个怎样伟大的人啊!

  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不是为了博取人们的同情,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童年生活回忆,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的笔名高尔基就是最大的痛苦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他成了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鲁迅语),才有了许多如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传诵至今的名言。

  关于死亡和希望,我想到了余华和鲁迅。希望的有无,在于是我们是否努力去实施。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愈是悲惨,愈是要有希望,愈要努力去创造。这,就是高尔基《童年》给我的启示。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接着我会去读他的《在人间》《我的大学》。

读《童年》有感_950字8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假期的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四岁丧父,跟随痛哭欲绝的母亲跟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跟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跟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跟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读《童年》有感_950字9

  时间飞逝,将近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已经结束,迎来了崭新的一学期。暑假期间读了两本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其中对《保卫童年》中的一些章节感触较深,再次感慨当教师的不榕易,甚而会想谁又了解教师的心灵之痛,谁又能为老师说几句关爱话呢?看着《保卫童年》掂着这份沉重,也就不得让你不感慨出乎预料的"暮春者……"会至,会让你去构想自己心中的教育乌托邦,而回归现实也就有了些难以言及的感受。多少次提及童年,总是跟着人云亦云"金色的"。

  《保卫童年》针对一种迫在眉睫的对儿童的伤害,对儿童世界粗暴的破坏以及成人世界过早的侵入和儿童世界本身过早的成人化做了深入地分析。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你想没有童年都不行。但是现在童年几乎名存实亡。从孩子的童年龟缩在自己家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见四角的天空”。从时间上看,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意味着从此得为别人活着。为爸爸妈妈活着,为老师活着,惟独没有为自己活着。每天一大早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来到学校按部就班的学习。甚至假期都早早的被家长安排各类补习班,走马观花地出入各类辅导场所,没有自由,更谈不上做自己喜欢的趣事。

  童年果真是金色的吗?确实该问一下,不仅是我,凡是当教师的,当父母的都应当问一问自己所接触的童年者,他们的童年是否真有金色的灿烂。由于我们少了一个心眼,便有了"保卫"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泰山压顶之沉重。保卫童年与其说是促教师的觉醒,不如说是唤校长的仁爱,更不如说是呼教育制度的人性、人道。因校长成不了教师依靠的大树,教师也就从保卫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里撤出,单是撤出还好,可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为可恶的帮凶,更为可悲的是连自己成为帮凶的认识都没有,还自居为拯救者,炼"钢"者,让铁也好,钢也好,甚至非铁、非钢的铝、铜都丢入熔炉,以炼钢的烈火进行煅烧,真是何等的残酷,而这又浑然不知,只道自己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可悲可怜的蒙昧者看看《保卫童年》,它让我们在诸多的疑问与探讨中渐渐苏醒,感叹,或愁、或悲、或愤……不管怎样,至少不再自闭,多少有些自责、自悔、自悟。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做教师的要像呵护草叶上的露珠一样精心呵护孩子的智慧、创造之火星。引导、激励、鼓舞孩子,把星星之火燎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炬。 我愿意用《保卫童年》作为我教育的“警世通言”,细数我为师的时时、事事,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tongnianduhougan/43944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