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小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4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学生分析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说课综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认识动画》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

  本课作为系统学习动画的第一课,从动画原理开始入手,以动画发展历程作为铺垫,再引出本册教材所学“计算机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动画制作有比较直观和系统的认识,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动画作品制作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

  优点:1.通过各种媒介欣赏过动画

  2.在小学阶段对动画原理有一定的感知

  3.对动画制作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1.认知性理论偏多,学生会感觉枯燥

  2.对动画的本质和制作技术陌生

  应对方法

  对于认知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手段,比如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做实验等;对于实践体验性内容,让他们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多使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鼓励学生。 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动画的原理和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知道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了解帧与关键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播放动画,初步了解FLASH软件及FLASH动画效果;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主题动画作品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FLASH动画技术的魅力,提升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FLASH软件及FLASH动画的效果

  重 点

  激发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难 点

  学生在接受原理性、概念性知识点时,主要以听教师讲解为主,适时提出疑惑、在体验实践时,积极自主探究、尝试操作。

学 法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2分钟)

  1.师生交流,互相认识

  2.师: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动画。

  3.提问: 你认为动画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出来的?

  设计意图: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师生互相认识之后,将话题很自然地引到认识动画主题。一来简洁明了,直入主题,二来通过谈话、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总结原理(7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三个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尝试总结动画的基本原理。

  三、追本溯源,图解历史(8分钟)

  设计意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经典作品及装置进行演示及讲解,使学生对动画的发展过程有个基本的认识。

  萌芽期

  电影逐帧技术

  滑稽脸的幽默相

  视频:小台灯找什么

  设计意图:虽然这不是课堂重点,但我觉得这些视频、图片可帮助学生加深 理解动画原理,逐帧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

  发展期

  成熟期

  四、自主体验,初探动画(20分钟)

  二维动画

  制作软件

  Macromedia Flash

  Adobe ImageReady

  三维动画

  制作软件

  3D Max

  Maya

  设计意图:在播放教学范例动画过程中,既让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范例有了初步的了解,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主题动画作品的构成。

  设计意图:通过此动画加深关键帧、帧的理解,并为后面的逐帧动画打下基础。打开同一个文件的不同格式,让学生理解动画两种格式的不同。

  五、归纳小结,回顾新知(3分钟)

  学生自己尝试回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omiao/41040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