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
我们的学校很漂亮,尤其是站立在操场两边的两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陪我们一起读书、运动,看着我们欢笑、打闹,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它们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我爱它们。
专家点评: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小作者抓住白杨树的树干、枝叶的特点,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白杨树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以及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赞美了白杨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杨树
杨树,一种平凡的植物;杨树,一种神奇的生灵。
有人在我家对面种了几棵杨树。大家都盼着它们长大。他们果然不负众望,一个月的功夫,就全伸出了绿绿的小枝桠。
在充满希望的早晨,晶莹的露珠在小杨树翡翠般的绿叶上顽皮的滚动,就像无数绿衣公主手捧晶莹的水晶球,美丽无比;在阳光四溢的中午,小杨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就像许多绿衣战士,不断地向空气中输送水分,遮挡阳光。在凉爽寂静的晚上,小杨树不停的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能睡个好觉。在狂风中,小杨树从不屈服,它们把根紧紧地扎进土地,用水形成的绿叶挡住大风中的灰尘,不让灰尘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爱杨树,我爱它们那翠绿迷人的树叶;我爱它们那笔直无痕的树干;我爱它们那高大靓丽的身影;而我更爱它们那面对敌人从不屈服、默默地美化世界的美好精神和高贵品质。
我爱你,杨树。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将杨树在一天中各个时刻的美好样子完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不仅表达了小作者对杨树外在美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小作者对杨树不屈服、默默无闻的优秀品质。
白杨树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我爱它们。
专家点评: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中间部分以四季为序组材,条理清晰。“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我爱它们。”结尾直抒胸臆。
我爱家乡的白杨树
你喜欢白杨树吗?可是我很喜欢白杨树。下面,我就来让你了解一下我家乡的白杨树吧。
我的家乡住在东北,不管在陡峭的山坡上,还是在笔直的公路两旁,都会看到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春天,这里总是会刮大风,使人们睁不开眼睛,而白杨树可以防风固沙,还可以保住农田。一场春雨过后,树叶上晶莹透明的露珠,好像有无数的生命在颤动。那树叶在阳光照耀下,像用水冲洗一般,绿得发亮。
夏天,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长得枝繁叶茂。可以为人们遮住阳光,在夏天有许多车辆来来往往,白杨树可以减弱噪音,小朋友们在树的下面欢天喜地地玩游戏,小鸟叽叽喳喳,时而会落在树上,树也是鸟的乐园。
秋天,白杨树树叶都掉光了,他们仍然像卫兵一样站在那里。
冬天的时候,偶尔下一场小雪,那白杨树景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爱家乡的白杨树,因为它虽然没有榕树那样的婆娑姿态,也没有垂柳那样的轻盈飘逸,更没有富贵竹那样的娇逸华贵,但它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儿艰苦哪儿生根,哪儿贫嵴哪儿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记叙文。小作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内容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杨树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杨树的爱;结尾部分点明中心,直抒胸臆!很成功!
家乡的白杨树
不知不觉来海南四年了,椰岛的美自不必说,天下皆知。可能是思乡的原故,我近来时时记起故乡的白杨。
天南地北,真真的两个世界。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冰清玉洁。雾凇满眼。。。。。。。。。。这是北方特有的美景,足以让南方人惊奇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却是那白杨吐绿的早春,北方的冬天是美的但早春是乏味的,到处是干枯的,然而不知什么时候那死的一般的白杨就从树枝的尖端冒出了一个个鹅黄的嫩芽,如果你不经意,就错过了观赏的好时机,因为它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很快就舒展身体,一窜儿似的长大了。那嫩叶真的是擦了一层油似的,油汪汪的,特喜人的。就好似婴儿的小脸蛋儿,真想让人亲一口!
春风中就充满了绿色的清新。很快就到了柳絮飘飞的季节,那杨树柳树的絮如同绒毛般的一片片温柔地落在你的身上,脸上,以及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那世界是暖的,坐在柴草垛前,接受着这阳光,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享受。。。。。。。。。
“布谷、布谷、、、、”,鸟儿来了,这树林有了生机。
那是怎样的一种愉悦啊,是一种甜美的记忆!
儿时的校园就是被白杨围绕的一行红墙白瓦房。简单却充满着我童年的乐趣。
一个由一段穿着麻绳的铁轨铁和一个道钉组成的“大钟”在那个护校的“老古板”(一个单身的老头,因为一辈了未婚,性格有些怪)的敲击声中,一节课结束了,十分钟后又迎来了新的一节课。
校园内唯一的装饰就是那个用水泥抹的比较方正的旗杆台,还有教室门前那一排用砖头砌成的方的圆的花池子,那是最美的,但也只限于夏天,冬天,就成了一个个的雪堆,有时也能成为几个雪人,那是我们小孩儿的作品。
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校园前那片方正的有些大的白杨林。可以在里面窜着,跑着,淘气的男生还可以爬到上面去掏鸟窝。
下雨了,那笔直的白杨,树干就变成了绿绿的青罗卜皮似的,光滑细腻,情不自禁的啃一口,苦苦的,马上吐了。
故乡哟,我的白杨!
专家点评:
文章中作者回忆了家乡的白杨树,分别描写了春天的白杨和校园里的白杨,内容充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白杨树的喜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对白杨的描写上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优美、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如“那嫩叶真的是擦了一层油似的,油汪汪的,特喜人的,就好似婴儿的小脸蛋儿,真想让人亲一口”。
白杨树
我家园内有克有大有直又高的白杨树.
白杨树上长满了许多的眼睛,又细有长,像美丽的星星的眼睛,又大又园,很有神韵,每天早晨我去上学时都给我打招呼,好象和我说:在学校好好学习,加油,努力进取,早日加入少先队员先锋队.下午我放学回家有碰见,仿佛又再问:今天表现好吗,上课注意听讲了吗?好像期待我有满意的回答!
专家点评: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活泼,对白杨树的描写能抓住主要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与赞美。如果文章能对白杨树的描写再细致具体一点会更好。
杨树花
不经意的抬头
目光便离不开了你的美丽
洁白的身影
一串一串的挂在那儿
阵阵清香融入风里
环绕着碧绿的叶儿
又调皮的飞向水面
惹得鱼儿追逐着水波
贪婪的吸吮着
时间在此刻静止了
在没有时间的国度
你静静地开放着
等待着
等在着生命的怒放
专家点评: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以杨树花为歌咏的对象。抓住物的特点,从姿态、香味、精神上去描摹,突出主旨。尤其是动词的运用,更使诗歌得韵味上了一层。结尾一句,升华了主题。
家乡的杨树林
我的家乡-武穴,位于长江以北的中下游。这里的景色是特别迷人的,宽敞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也会被这迷人的景色所迷住,最令人难忘的是那杨树林,杨树林是长江边上的防护林。这个杨树林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老人小孩的天地,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春天,万物开始苏醒,春风唤醒了花儿,花儿展开了自己的笑脸,春风唤醒了小草,小草揉了揉才刚刚打开的眼睛,在微风的吹拂下,小草摇动着身躯,跳起了舞,这时,有许多的小孩在这里放风筝,在这欢声笑语中,春天悄悄地走过去了。
夏天,天气太热,人们白天一般不出门,到了傍晚,老人们就在杨树林里乘凉,听蛐蛐鸣叫,看花儿跳舞,闻那草儿发出的淡淡清香,谈天说地。有的说新闻,有的说孙子孙女学习之类的家常事,还有的说什么买房子的事呢!他们说着笑着,都忘记了回家喽。那些小孩呢,他们呀,都在玩游戏,有的跳皮筋,有的捉谜藏,还有的玩老鹰捉小鸡……
夏天刚刚过去,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了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毯。
冬天,那就更好玩了,下雪了,小孩有的打雪仗,有的推雪人……欢乐无比。
我们家乡的这个杨树林,就像一个技术高超的魔术师,追随阗一年四季,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时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武穴的杨树林,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层次分明,分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详细描写故乡的杨树林的迷人美丽,突出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表达了对故乡杨树林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yangshu/1332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