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谚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yanyu/2316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