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低头的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低头的哲理故事

低头的哲理故事1

  公元1798年,拿破仑率领远征军开始对埃及大举进攻。远征军一路所有披靡,在渡过西奈半岛,包围了一座名叫沙姆沙赫小城。小城居民拿起大刀长矛,站在城墙上,同仇敌忾,要与小城共存亡。

  拿破仑率军来到城下,正要命令土兵进攻,忽然发现站在前面的是一群妇女和儿童,有的怀里还抱着婴儿。面对他率领的20万大军,她们毫不胆怯,怒目而视,准备迎战来犯之敌。

  拿破仑知道,只要将手中的战刀一挥,千军万马将以摧枯拉朽之势,轻易夺取小城,为远征军扫清前进中的障碍。这时,令人不可思的一幕发生了。拿破仑缓缓地放下战刀,命令部队后撤,绕过小城,另取道前进。

  手下的大将非常不解,这么好的攻城机会,怎么放弃了?要知道,如果另取道进发,可能遇到联军阻击,部队也许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面对将士们不解神色,拿破仑喃喃地说,守卫小城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她们是弱者,向弱者低头才是真正的士兵。

  说罢,拿破仑跳下战马,向守城的妇女和儿童鞠了一躬,表示敬意。

  看着撤退的拿破仑士兵,守城的妇女和儿童高声欢呼,那胜利的欢呼声传出很远……

  父亲常常跟我讲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村子里有两个后生跟一个老木匠学手艺。那时,学会木工手艺,将来就会有口饭吃,还能娶个好媳妇,这是村子里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这两个后生一个身高马大,一个身材瘦弱,老木匠教两个后生学手艺。那个身高马大的后生学起来很轻松,锯、刨、凿、钉,轻松自如。那个身材瘦弱的后生学起来吃力多了,每天都完不成师傅交给的任务。

  师傅说了,你们到时只能有一个出师,另一个将出不了师。

  身材瘦弱的徒弟心里很难过,他想,照这样下去,自己肯定出不了师。

  过了几天,师兄不辞而别,并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师傅,请原谅,我到外面寻找生计了,您专心教导师弟吧。

  那一刻,身材瘦弱的徒弟全明白了,他这是给自己留一条出路,让自己不再担心和恐慌。

  父亲每次讲这个故事时,眼里总是噙满了泪水。

  他深情地说,我有一个木工手艺,全是师兄当年成全的。

  我知道,人生中有一种高大和挺立,那就是向弱者低头。

  低头不是孱弱和胆怯,而是让弱者抬起高贵的头颅。

  这是人性的灿烂,它就像黑暗中的闪电,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低头的哲理故事2

  皇帝要从两名优秀的武将之间选拔一位大将军,他指着皇宫旁的悬崖,出了一道题:

  谁能从底下爬上来,返回皇宫,谁就能担任大将军。

  于是一行人来到悬崖下,那悬崖高耸陡峭,寸草不生,遍布碎石。

  第一名武将利落地跃上悬崖,只往上登了几步,马上就滑了下来。他不死心,更用力地往上攀,但一脚踩空,整个人就滚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第二名武将缓缓地往悬崖上爬,很快也变得气喘吁吁。这时,他低头往下看了看,像在思索着什么。接着,他竟爬下悬崖,拍拍身上的尘土,头也不回地走了。

  旁观的人都非常诧异,不知他为何放弃了挑战,只有皇帝静默不语。

  最后,皇帝带着众人走大路回到了建于悬崖上的皇宫里。

  过了一会儿,只见第二名武将哼着小曲,轻轻松松地出现在皇宫前。

  皇帝问:“你是怎么上来的?”

  武将说:“我刚刚站在悬崖脚下,看到底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恰好是从皇宫的方向流下来的,于是我便沿着溪谷,一路走了上来。”

  围观的文武百官都准备看好戏,认为皇帝一定会重重惩罚这名武将。

  不料,皇帝却开口说:“遇到困难时低头看,就能发现另一条往上爬的道路。能前进,也能后退,才是理想的大将军人选啊!”

低头的哲理故事3

  低头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

  人生是不断地爬着山坡的一个过程,越到上头感觉越累,如果再是昂首则头昏目眩,甚至眼冒金星。唯低下头,俯着身子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到达山顶,完成一次完美的人生旅程。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到了该低头的时候偏要昂首,总要拿过去也许只是徒有虚名的所谓辉煌来显摆,以什么专家、名师的身份硬撑着头衔,却不知道已经是小头戴大帽,病变了的颈椎连支撑那个小脑袋显得力不从心了。

  当然,有一类人应该是无意的,属于自不量力,自己不晓得自己,这叫可怜;另一类人明知自己什么都不是,还将装腔作势,指手划脚,摆出一幅祖师爷的腔调,这叫可恨!

  有人说二十岁时我们可以昂首,三十岁时我们应该学会低头。三十岁或许早了点,但每一次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只有我们低头,才有了后来人昂首的价值。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青出于蓝胜于蓝是社会的进步,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民族的希望!

  低头并非意味着消沉意志、放弃责任,而是更好地回望过去,走稳脚下的路。低头吧,为自己留一份塌实,给他人送一份和善,为社会奉献一团和谐!

  低头需要修炼,但更重要的还得学会!

低头的哲理故事4

  隋炀帝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在位期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中的许多大小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许多大臣,特别是外藩重臣,更是如此。

  唐太祖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每到一处都有目的地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因此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归属他的也很多。

  在这种形势下,大家都担心他遭到隋炀帝的迫害。正在这时,隋场帝下诏,命牵渊到他的行官觐见。李渊称病不能前去,隋炀帝为此十分不高兴,更加重了他的疑心。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一名妃子,隋炀帝问及李渊没有觐见的缘由,王氏回答说是因为身体不适。隋场帝又闻道:“会死吗?”王氏把与隋炀帝的对话如实地转达给了李渊,李渊得知隋炀帝已经怀疑自己了,所以做事更加谨慎小心。

  由于当时起事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只好向隋炀帝低头,忍耐着等待时机的到来。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大肆张扬,目的只为了将这些信息传到隋场帝的耳朵中击。果然,隋炀帝对他放松了戒备,李渊因此保住了性命。

  假如,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出于刚硬的做骨没有勇气低下高贵的头,根可能早就被隋炀帝除掉了。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有低头的勇气”,因为这样可以使矛盾双方的关系得以缓和,将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这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最柔软、最有效、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当力量不及对方的时候,或者在求人办事之时,要有低头退让的勇气。这样做并非没有出息,而是蕴涵着大的智慧,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zheligushi/33246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