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重阳节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作文7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1

  尊老敬老的一天——重阳节,在这天,我将要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与爷爷化敌为友。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是最失败的人。”在重阳节的前一天晚上,我早在笔记上刷刷地写下明天的任务,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心里特别没底,但也是一闭眼就睡着了,反正尽力就行,因为心诚则灵。

  早上,一如既往,爷爷总是比我出去早,我跟外婆道别后,就匆匆地跑出去了,中午,我的脚步便特别沉重,以“慢羊羊”村长的速度来到了家门前,一想到敲门要喊:外婆,爷爷,我回来了。我的右手从棕色的门上落了下来,我在家门前徘徊着,每次举的手又落了下来,要说的那句话又咽了回去,我不知道怎么,有一股力量吸引着我的手,我还是敲了敲门,但是始终没有勇气喊出那句话。外婆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开门了,我脸上洋溢着笑容,像平静的湖水上泛起层层涟漪。我看见爷爷还是漠不关心,沉默不语,我像,那股力量还是外婆高兴的心情,仍然没有爷爷的份。

  外婆喊:“吃饭了!”“我帮你爷爷盛些鸡肉进一个碗里。”我本来还是十分随意的坐到饭桌前,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拿着筷子,无精打采的吃起饭来。这时我灵感突发:帮爷爷盛饭吧!于是我对外婆说:“外婆,我来盛饭!”于是我在热气腾腾的鸡汤锅里,把鸡腿,鸡脯肉,鸡肝都拿一个小碗装给了爷爷,然后又踮起脚,从从橱柜最上层,用拇指和食指,摆着一副很嫌弃的样子,把爷爷的碗拿了下来。我都不敢看,捂着鼻子把碗拿到了池子里,用了很多的洗洁净,又帮爷爷盛了饭,才坐下,刚要拿筷子,又忙去拿洗手液洗手。爷爷这次吃饭没有落在地上那么多饭,可他吃得下,我怎么也吃不下。

  这天,爷爷好转了一点,放在桌上的垃圾能主动清理,电视音量也没这么大,我觉得这挺好的,这也许是我的心理作用,用心去对待,事情就不同了。晚上,我写完作业。爸爸打来电话和我寒暄几句话后,就冷不丁的冒出这样一句话:“重阳节是我生日。”说完便挂电话了,我心里很内疚,为人子女十二年,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从前就算我知道,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现在经过老师的教育后,我就在睡觉前发了这样一条短信“爸,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您的生日,我没准备什么礼物,就祝你生日快乐!女儿:郭晓雯。”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2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3

  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给社区或家里的老人佩戴红领巾,并拍照上传微信群。

  我对重阳节这个节日感到奇怪,我于是赶紧查一下关于重阳节的知识。原来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被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能降妖魔的青龙剑,接着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记住了吗?这就是重阳节的知识!快跟爸爸妈妈去讲一下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zhongyangjie/19692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