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导语】教学要激趣延伸,突出学习方式的革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材简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四、教学准备:

  ppt 词卡 头饰

  五、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六、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请小朋友大声把课题齐读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妈妈

  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还记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瞧,我们的小蝌蚪太调皮了,把我们的生字宝宝都藏在荷叶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生:(跃跃欲试)行!

  (师操作,生根据出现的生字读词语)

  (学生活动: 1、抽查2、齐读)

  【评析:用挂图展示蝌蚪与青蛙的不同,更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一探究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二)、视频展示,形象感知

  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见了谁?

  生:想!(一探究竟的愿望再一次并激起)

  生: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视频!边欣赏边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遇见了谁?

  (评析:通过看视频,学生不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也直观的了解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学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再一次被引发。)

  (三)、走进文本,有所侧重

  1、启(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步入佳境

  师:小朋友看得真投入,小蝌蚪找妈妈时遇见了谁?

  生:鲤鱼,乌龟。

  师:真棒!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们都说了什么?

  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被激发)

  师:那小朋友赶紧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吧!在读的过程中请小朋友标出自然段!

  师:瞧,我们的小蝌蚪都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过来了(出示小蝌蚪的图片)。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小蝌蚪的长什么样?

  生1: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和长长的尾巴。

  生2:我觉得蝌蚪很像一个逗号。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图)睁开眼睛,说说你见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师:他们在干嘛?

  生:游泳

  师:怎样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着尾巴。

  师:你能做一下动作吗?生做动作。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出高兴劲儿

  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生模仿老师有感情读)

  师:读的真好,小朋友你们看小蝌蚪在水里游的多自在啊,我们课文中有一个词,你们能找到吗?

  生:快活

  师:找的真对,那你们能用“快活”说一句话吗?(培养学生由词到句的能力)

  生1:今天,我很快活! 生2:小鱼在水里游的真快活!

  2、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说的真好!小蝌蚪快活的游哇游,踏上了他寻找妈妈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见了谁呢?

  生:鲤鱼阿姨(师出示鲤鱼的`图片并指导学生进行画面观察)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它们跟鲤鱼阿姨说了什么呢?

  (生回答,师出示它们的对话,生分组分角色来朗读)

  师:读的很好,请小朋友认真的观察一下课文的插图,小蝌蚪是怎样游向鲤鱼阿姨的?

  迎上去(结合图画理解“迎”(面对面)(生读)

  师:那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小蝌蚪是“迎上去”不是“冲上去”?

  生:小蝌蚪有礼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师:那么鲤鱼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读鲤鱼妈妈话)

  出示词卡(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蝌蚪终于从鲤鱼阿姨那里知道了妈妈的样子,高兴极了,他们连忙小告别了鲤鱼阿姨继续向前游,当他看见乌龟大叔在水中悠闲地漫步时,连忙追了上去。小朋友们,他门为什么要追上去呢?(比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图片)

  生:因为乌龟有四条腿

  生:因为乌龟是宽嘴巴

  师:小朋友回答得都很正确,他们误以为前方游动的就是自己妈妈,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高声叫着——

  生:妈妈(引导学生读出激动,高兴的心情)

  师:可乌龟大叔仍旧慢吞吞地说(“说”声音变粗)——(生读)

  出示词卡(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分角色朗读。

  3、拨(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读养心。

  师:鲤鱼阿姨和乌龟大叔指导让小蝌蚪知道了妈妈的模样,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来他们又遇见了谁呢?请小朋友们跟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并把青蛙妈妈的样子用横线标注出来。

  ①谁能说一说青蛙的样子?出示词卡(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

  师:这是小蝌蚪们的妈妈吗?(出示青蛙图)

  生:是

  师: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心情肯定是无比的激动,谁来读读小青蛙跟妈妈说的话?

  生:妈妈,妈妈。(师引导孩子读出激动的语气)

  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可能对妈妈说什么呢?(拓展学生思维,学会爱的表达)

  师:(引读)妈妈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说——

  生:(读青蛙妈妈语)。

  师:你们知道吗?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赶快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

  师:用笔将这些句子划下来,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按照顺序找哦!(生活动,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生3:“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师指图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蝌蚪的变化并在五幅挂图间板书)

  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

  4、合(最后一段):内外延伸,厚实立体。

  ①巧妙过渡,走进文末

  过渡:执着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他们的身体也跟妈妈变得一样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跟妈妈会到哪里去吗?(贴图五)请同学认真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指图)看,小青蛙跟在妈妈的后面又启程了,他将和妈妈一起并肩作战,捉害虫,保庄稼,去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

  (介绍青蛙知识,出示人类捕杀青蛙的图片,让孩子树立保护青蛙的意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整理一下。

  师、生: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师边说边用箭头将贴图相连,并在箭头上板书“先”“再”“接着”“最后”)

  (同桌相互练说)

  师:来,让我们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反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听吧!(自由读全文)

  【评析:在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时,老师对教材的整合独具匠心。避开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们的样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学生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

  七、课外练习,拓展延伸

  前段时间,老师发现我们班有很多小朋友在养蚕宝宝,请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仔细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变化过程,并用笔记录下来。

  【评析:在引导孩子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然后在把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中,鼓励孩子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使得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总结】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全文围绕“找”这个中心展开的。班级的植物角刚好有活体,为这节课的展开带来了更好的效果,小朋友的兴趣很大。

  “这么可爱的小蝌蚪,他却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一起帮帮这个可爱而可怜的小蝌蚪好吗?引入主题,幼儿颇有兴趣的开始听我讲故事。由于小蝌蚪遇到的“妈妈”比较多,故事情节较长,我采取了分段教学。当小蝌蚪每次遇到一位“妈妈”,我就开展情节教学,让2位小朋友分角色表演,用这样的节教学方式,不仅让幼儿完整的说完一句话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积极参加活动的愿望。通过幼儿喜形于色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很喜欢这节课,当小蝌蚪再次遇到其他的“妈妈”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的“开演”了。

  整个活动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不紧凑,当我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幼儿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个阶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相关文章:

1.部编版对韵歌教学反思

2.部编版树之歌教学反思

3.部编版灰雀教学反思

4.部编版落花生教学设计

5.部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

6.部编版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7.部编版去年的树说课稿

8.部编版火烧云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zirankexuexiaolunwen/35126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