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

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希望有所帮助!

一、春节

  (一)节日介绍

  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如日之初出。改用公历后,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俗称“过年”“新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节日别称

  改岁、献岁、岁旦、岁日、元日、元旦等。

  (三)节日习俗

  燃放爆竹、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拜年、饮屠苏酒、聚财、吃饺子等。

  (四)相关诗文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孟浩然《田间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明)叶颙《己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二、元宵节

  (一)节日介绍

  正月十五,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元宵节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节日别称

  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正月半。

  (三)节日习俗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舞狮子、踩高跷、走百病等。

  (四)相关诗文

  (唐)崔液《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寒食节

  (一)节日介绍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时,介子推割股啖君。后介子推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即为寒食节。

  (二)节日别称

  禁火节、冷节、百五节等。

  (三)节日习俗

  吃寒食、祭祀、踏青等。

  (四)相关诗文

  (唐)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宋)杨万里《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四、清明节

  (一)节日介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二)节日习俗

  踏青、扫墓、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三)相关诗文

  (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五、端午节

  (一)节日介绍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二)节日别称

  龙日节、午日节、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菖蒲节等。

  (三)节日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饮雄黄酒、驱五毒、佩香囊等。

  (四)相关诗文

  (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张耒《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六、七夕节

  (一)节日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二)节日别称

  乞巧节、重七、女儿节、穿针节、巧夕等。

  (三)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拜织女等。

  (四)相关诗文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孟郊《七夕·河边织女星》:“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ziyouxiezuoshijian_c/34986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