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调查报告(6)

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专制社会--西方思想中持久的恐惧

  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几乎没有光明,总是暗淡悲惨的。不是资源耗竭,就是惊天浩劫,要不就是未来社会的高度专制。描述专制社会的幻想影片,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九八四》(1984)。

  奥威尔(G. Orwell)的小说《一九八四》作于1948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行(中译本也已出版多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出品于1984年,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故事中的1984年虽在今天已成过去,但是在奥威尔创作小说时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影片中1984年的社会“大洋国”,是一个物质上贫困残破、精神上高度专制的世界。篡改历史是国家机构的日常任务,统治实际上是依靠谎言和暴力来维持的。次年问世的影片《巴西》(Brazil,1985)与此异曲同工。

  而在影片《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2002) 中,未来社会的臣民被要求不能有感情,也不准对任何艺术品产生兴趣,为此需要每天服用一种特殊的药物。如果有谁胆敢一天不服用上述药物,家人必会向政府告密,而不服用药物者必会遭到严惩。影片《罗根的逃亡》(Logan's Run,1976)则描绘了一个怪诞而专制的未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物质生活已经高度丰富,但人人到了一个固定的年龄(还在青年时代!)就必须死去。罗根和他的女友千辛万苦逃出了这个封闭的城市,才知道原来人可以活到老年。

  自从莫尔著《乌托邦》(Utopia)以来,类似的著作颇多,如培根的《新大西岛》,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哈林顿的《大洋国》等等。大多是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描绘,即“空想社会主义”。但是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中,又出现了被称为的“反乌托邦”作品。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三部曲。上面提到的这些幻想影片,也都可以归入“反乌托邦”的范畴。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影片《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369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