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3)

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六章 教育救助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

  对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教育救助的重点群体,给予教育救助。

  第三十八条 教育救助对象,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分别给予下列救助:

  (一)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免除保育教育费用,并给予困难生活补助;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免除住宿等费用,给予营养膳食补助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等生活补助;

  (三)对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的救助对象免除学费,按最高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四)对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救助并且提供国家助学贷款。

  对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送教上门、远程教育或者其他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服务。

  第三十九条 教育救助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本地实际,扩大教育救助范围,增加教育救助的方式,提高教育救助标准。

  第四十条 申请教育救助,应当向就读学校提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由学校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由学校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审核、确认。

  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其监护人应当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教育救助。第七章住房救助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

  第四十二条 城镇住房救助通过配租租赁性保障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实施。

  农村住房救助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提供建房技术服务等方式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移民和生态建设等工程项目实施农村住房救助。

  第四十三条 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

  第四十四条 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也可以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审核申请人家庭住房状况,并通过民政部门确认申请人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特困供养人员资格后,符合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给予保障;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应当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特困供养人员资格、住房状况进行确认、调查核实,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批。符合条件的纳入当地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给予保障;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八章 就业救助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相关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

  第四十六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第四十七条 申请就业救助,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四十八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并且未自行求职就业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四十九条 对实现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以扣除必要的就业成本。

  第五十条 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

  第五十一条 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就业救助对象。第九章临时救助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遭遇突发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而其他社会救助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然有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给予临时救助。

  第五十三条 临时救助的对象包括:

  (一)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

  (二)因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

  (三)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家庭成员身患疾病维持基本医疗、接受非义务阶段教育等原因,导致生活必需支出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四)因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者其他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因其他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第五十四条 临时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统筹考虑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水平确定。

  第五十五条 申请临时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对于户籍在本辖区或者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对于户籍不在本辖区且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申请救助;县级人民政府没有设立救助管理机构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照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规定提供救助。

  临时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情况紧急、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严重后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后,按照规定补充办理审核审批手续。

  第五十六条 临时救助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

  (二)发放实物。根据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以发放衣被、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

  (三)提供转介服务。发放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协助其申请;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帮扶的,给予推荐和介绍。

  第五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救助管理机构应当遵循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对无法查明户籍和近亲属的,应当给予暂时安置。对流浪未成年人,应当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回归家庭。

  第五十八条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gongzuojihua/30609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