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月球之谜评课稿

稿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科普文章,该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世间奥秘和人类科技新发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球之谜评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月球之谜评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有幸观摩两了林佩霞老师上的《月球之谜》,细而察之,细而品之,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借鉴学习的地方。

  《月球之谜》是常识性课文,基于文体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此类课文教学必须突出“三味”——原味、趣味、语文味,这就是小学常识性课文教学应追求的普遍性。林老师的教学,努力追求的就是这“三味”

  (一)不失原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实际上,不独教学策略如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何尝不因文体而异?常识性课文,也叫说明文,或解说实体知识,或阐明抽象事理,都以介绍知识为旨归。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文体就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常识性课文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不同的常识性课文亦有各自的特点,它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同样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不同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个性,但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有时还要了解说明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学必须保有的底线,也就常识性课文教学的共性之一,即原味。《月球之谜》虽然特点比较鲜明,但无论如何,介绍月球未解之谜的知识才是核心,若过多地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月的诗情画意和引发的种种幻想上,与写作意图相悖,与常识性课文特点相悖,也就消除了常识性课文教学之原味。不少老师甚至将课文的三个谜轻轻带过——这更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原味便丧失殆尽。林老师力排干扰,紧紧抓住“谜”,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真正让现场观摩的老师们品尝到此类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若非透彻地领会和把握常识性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领,断难做到这一点。

  (二)注入趣味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更易于为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强的课文所吸引,中低年级学生尤甚。而以介绍知识为己任的常识性课文,则大多科学理性有余,情感性、趣味性不足,往往让学生兴味索然,难以对此产生学习热情。因此,常识性课文教学,除了尽量挖掘、放大课文的趣味因素外,老师们更应充分施展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开动脑筋,灵活运用或创新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为教学注入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林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课外知识的补充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和新奇感,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突出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语文的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则必须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必须兼顾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否则只是半程的阅读教学。这就是语文的个性,但长期以来,或因对语文性质和个性认识模糊,或因由来已久的惯性作用等,实践操作中一向偏于披文得意,这是不争的事实。课改之后,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大背景下,在教材以人文主题组元的现实制约下,阅读教学偏向内容的现象有增无减,常识性课文教学尤甚,一不小心就会将常识性课文上成物理课、地理课、生物课,等等。而林老师《月球之谜》的教学,则完全不同,她牢牢抓住课文形式不放,使教学真正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从而不仅保证其为实实在在的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也保证其为货真价实的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林老师紧紧抓住课文,或进行字词的品评,或进行句式的训练,或进行朗读的指导,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林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的稚拙的认识和看法,请老师们补充、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10061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