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管仲论原文的内容(3)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苏洵喜欢做翻案文章,管仲是历来最受人尊重的政治家,他曾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历代评论家都盛赞其贤能。本文发端也先叙述了“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的不朽功绩,后述管仲死后竖刁等三佞乱政,五公子争立,“齐无宁岁”的灾祸,为下文设下案由。接着笔锋延伸,发表议论,指出齐之治,功在鲍叔;齐之乱,过在管仲。推理合情合理,议论切中要害,而又文脉承接自然有力。为了坐实这一点,苏洵举舜和仲尼这两位古圣先贤除凶去害为佐证,十分深刻地揭示了管仲在世时不除三佞,以致酿成日后的祸乱,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以“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下断语,作为下文议论批驳的总冒。如此设问,承中有转,翻出新意。

  第二段,作者举管仲病危时桓公问相一事进一步论述管仲之过。桓公问相,说明这时他尚有求贤之心。作为一国宰相、辅弼重臣的管仲理应袒露心迹,荐贤以自代。但他只是说竖刁等三人不近人情之处,因此并未引起桓公的重视。评论者认为“管仲罪处全在此段”。接着作者笔锋一折,代管仲划策,“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既责之以罪,又晓之以理,且酬之以谋,苏洵之用心可谓良苦。本段收尾,甚为劲拔。

  第三段,作横向拓展,举晋文公之事进一步阐述国家的治乱全在于有无贤臣,进而点明管仲不荐贤自代罪不可恕,文章再次跃进一步,批驳更深一层。为了证实这一点,作者引管仲著作中论鲍叔、宾胥无为人的事实,进一步说明管仲之所以不能荐贤自代的思想根源。文末再引蘧伯玉和萧何荐贤的史实,指出“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才是自己的根本责任。而“彼管仲者,何以死哉”一句则充满了嘲讽、责难的语气,以此收束全文,言辞冷峻,坚劲有力,令人叫绝。  这篇史论,分申案由、讲道理、摆证据、明罪责、议危害、挖根源六步进行,笔笔挥洒,层层翻驳,文句警策,新意频出,充分显示了苏洵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到见解,表现了苏洵文章纵横开合、锋利雄辩的特色。

  ◇妙评 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委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擒纵。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

  銮江云:“前段分三小节,提申、覆申。”覆申处,“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一句,一篇大主意。后段分二大节。承前段,先理论极其意,后证论实其事。但证论实其事处,分三小节。前小节主就国势言,后小节主就臣职言,中间插笔,略辨管仲临死之言之信伪。此是篇之文体,持论正确。以齐乱坐实管仲,固是深文。然咎其不能荐贤,自是正论。此老泉文之醇者。仲劝公忽用三子,后卒致乱,人皆服其先见。此独责其不能举贤自代,翻进一层。笔如老吏断狱,一字不可移易。

  ——日本·石村贞一《纂评八家文读本》卷五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12151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