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3)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

  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15728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