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6)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1];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15728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