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语第三章的原文及翻译(2)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原文】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评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评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评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5911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