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宋人及楚人平》讲的是鲁宣公十四年夏,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申舟虽然途经宋国,却不向宋国借道。宋国执政华元被激怒,遂将申舟杀死。于是,当年九月楚国出兵围宋国。经过长达八个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国兵疲粮绝,楚军仅余七天口粮。双方不得不休战议和。本文便是对双方将领厌战情绪的评述。

  陈曰:两个敌对国将领阵前关于本国士气状况的对话,无论何国、何时都会以通敌、或泄密罪论处,窃以为不可取。

  【原文】

  《宋人及楚人平》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②?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④,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⑤。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⑥!”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⑦,析骸而炊之⑧。”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⑨,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⑩”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⑾;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这不关鲁国的事,所以不记载。书:记载。

  ②已: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

  ③庄王:楚庄王。

  ④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公子侧。乘:登。堙(yin):为登上城墙而修建的土山。

  ⑤华元:宋大夫。

  ⑥惫:疲惫。

  ⑦易子:交换儿子。

  ⑧析:分开。骸:尸骨。炊:用为烧熟物品。这里指用来作燃料。

  ⑨柑:同“钳”,用东西夹住。这里指以木钳马口。秣:喂牲口。这句话是说,被围的人在喂马时,用木钳马口,使马不得食,从而向敌人显示有积蓄。

  ⑩情:实际情况。

  ⑾厄:困苦。灾难。矜:怜悯。

  【译文】

  一个国家在外面与别国讲和,鲁史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盖起营房住下。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下臣请求回去了。”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

  【解析一】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载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楚庄王时期宋国和楚国媾和的经过,名曰:“宋人及楚人平”。它是对《春秋》原文的详解。

  虽然是注解,但它倒也反映了当时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背景,而这一次普通的媾和也被详细地记载于史册上。

  话说晋文公之后,晋国霸业日渐衰落,南方的楚国开始崛起。仅从《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泌之战”前十一年记载来看:“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晋人、宋人伐郑”(宣公元年),“夏,楚人侵郑”(宣公三年),“冬,楚子伐郑”(宣公四年),“冬,楚子伐郑,陈及楚平。晋荀林父救郑,伐陈”(宣公五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宣公六年),“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宣公八年),“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陈杀其大夫洩冶”(宣公九年),“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颍北。诸侯之师戍郑”(宣公十年),“丁亥,楚子入陈”(宣公十一年)。由此可见,当时中原一带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地位极为尴尬。诸国不得不“朝晋暮楚”以求自保。仅这些记载便展示了陈国、郑国两个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不得不左右应酬的状况。例如陈国,宣公五年时与楚国媾和,结果被晋国讨伐。宣公八年便又与晋国媾和,结果被楚国讨伐。如此尴尬悲惨的境地想必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8800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