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3)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shi/5871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