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

  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中学文言注释有的跟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明确。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旧版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今按,怀王之意不在以“王位”诱人,而是用秦国长期经营的故地激励诸将。“鸿门宴”的起因是“沛公欲王关中”,可见刘邦跟项羽之争也是争关中之地,而不是王位。因战功而封王者肯定不止一个,但在关中做王的却只能有一人。《汉书·项籍传》:“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原本说得很清楚,是“王其地”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做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责项羽:“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我,王我于蜀汉,罪一。”又:“吾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可见刘邦不满的正是“当王关中”而结果却只“王我于蜀汉”。因此把“王之”解释为“以他为王”不符合怀王说这话的意图。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改成了:“[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改得好。[2]

  有的注释不合文脉思路。例如:

  3.《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zhì)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住。”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如果这里的“识之”意为“记得那些典故”,似乎有些衔接不上,前面并没有交代什么典故,这样发问,苏迈能明白其意吗?从行文脉络看,这里所问应该是指对前面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否辨识,后面的解释“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就正好是对“识之乎”的回答。因此,“之”是指代前面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识”应该注解为“识别”“辨识”。这样,前后思路才能顺畅。

  有的注释连本句的意思也讲不顺畅,当然也是不合语境的。例如:

  4.《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当]如果。”今按,依作注者的看法,“当与秦相较”意思是“如果跟秦国相比较”,联系上下文,语意滞涩难通,因为“则”后是两个偏正式短语,若“当与秦相较”另起一个话头,那“则”后的意思就不完整,好象被突然掐断了。其实,这段引文整个是一个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结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结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主语部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是谓语部分。因此,“当”是“应当”之义,“相较”是“相当”“差不多”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如果韩魏楚三国……,那么(六国)胜负存亡的机遇,应当跟秦国差不多,也许难以估计谁胜谁负谁存谁亡。”

  古人行文习惯连续使用相同的结构或句式来表达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关的意思,这是一个可供注释家利用的语言环境。但中学教材的古诗文注释有的没有顾及这种语言环境,致使上下文不能和谐统一。例如:

  5.杜甫诗《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谓‘新停’。”今按,这两句诗虽属七律的尾联,但也对仗工整,因此有关词语的解释应该前后照顾,保持一致。例如后句的“新停”指“刚刚停止”,则前句的“苦恨”应是“非常遗憾”的意思。同理,我们可以推知教材对“繁霜鬓”的解释不妥,因为它无法跟后句的“浊酒杯”相对。“浊酒杯”显然是偏正词组,指装浊酒的杯子。那么“繁霜鬓”也应该是偏正词组,即“如繁霜般的鬓发”,“繁”指“霜”的厚重而言,不可能是动词“增多”的意思。

  6.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初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初中语文第一册在《春》这篇课文里注释说:“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两处注释都强调吹拂杨柳的动态感,以为这是把春风叫做杨柳风的理据。但夏天杨柳枝叶更为繁茂,风吹杨柳的动态感更强,为什么不把夏风叫做杨柳风呢?所以这里我们应该联系上句的“杏花雨”来一起考虑,这是两个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杏花雨”跟“杨柳风”的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都是一致的。“杏花雨”大家都理解为“杏花开放时节所下的雨”而不是“打落杏花的雨”或“透过杏花飘飞的雨”,那么同样,“杨柳风”也不应该是“吹动杨柳的风”或“透过杨柳吹来的风”,“杨柳风”实际上也是指时节而言,即“杨柳发芽时节所吹的风”,这当然就只能是春风了。[3]

  当然,文言文也有故意破坏整齐结构而使用错综句法的,但语意上仍然要按相同结构理解,否则上下文也会讲不顺畅。例如: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前句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今按,既然“殷”当“震动(响)”讲,则注释中“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岩石”和“泉水”能分离出“中间”来吗?再者,既然“熊咆龙吟震响在岩泉之间”一句话说全了,那下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注释语)的主语是谁?如果认为也是“殷岩泉”的主语“熊咆龙吟”,那这个主语的三个谓语就太不相称了:“殷岩泉”放在上句,“栗深林”“惊层巅”则在下句;“殷岩泉”当动补结构理解,而“栗深林”和“惊层巅”则是动宾结构,而且是使动用法;“岩泉”被理解为并列结构,语意上又是以定语代中心词(岩泉之间),而“深林”“层巅”则都是偏正结构,这样句读割裂、语意结构又极不一致的句子能讲得通顺吗?教材注释显然是不合文情语境的。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它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泛指岩间(包括岩上或岩下)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惊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2151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