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陈丹青思想着的画家的名人故事(3)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上海:上海是很好的“启蒙老师”

  1970年,17岁的陈丹青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那时节,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所有上海人的晴天霹雳。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追逃、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他早年的主题性创作《给毛主席写信》,表现一群知青决意“扎根”农村的心意,而他内心却和成千上万知青一样,盼望回城。

  1982年赴纽约定居,2000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执教。出国十八年,户口迁出上海则已经三十七年了。对上海这座城市,陈丹青说“我浑身上下都是‘上海因子’,虽然不确知那是什么。我的‘处世方式’里布满了上海‘密码’,因为‘布满’,而且是‘密码’,反倒难以举证。”

  也许举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管窥陈丹青的“上海情结”。1993年陈丹青回国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想在上海街头吃碗阳春面,却怎么都没找到。“我心里胃里顿时没着没落地,多年梦想的回国剧情才刚开幕,这第一出戏岂不就得泡了汤乱了套了?”幸亏有善解人意的老板娘喔哟一笑:现在没人吃阳春面啦,刚从外国回来吧?好,今天专门为你做一碗!而后,他骑上父亲的“老坦克”自行车,摁着车铃穿弄堂,故意吃几个“弹簧尾”,听座下的小弹簧“咯吱咯吱” 响。

  “伤感主义并非仅指心头的思绪,怀旧离不开‘物质’”。喜欢在掌灯时分漫步走过某条好弄堂去游荡的陈丹青,自称“像个鬼”,看人家收回晾出的衣服,门开门关,听弄堂外被隔离的市声。陈丹青说,这是一个50多岁的人的怀旧,个人的一些情感,不能太当真。儿时老屋已经没了,但‘家’的感觉还在,“风吹过来,还是上海的风。”

  “上海对我非常重要,它是伟大的启蒙教师。”陈丹青说,他无法想象自己出生在别的地方。“上海使我与欧洲不隔,这是‘最大的影响’,可是直到我中年造访伦敦巴黎这才明白。当然,‘油画’是上海于我的影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想起我是上海人,同时,莫名其妙想起油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gushi/6412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