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追忆家书内外的傅雷励志人物故事(2)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其实父亲并没有要我非学钢琴,可他基本上是个人文主义者,要我做一个广义的人——在文化上,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音乐是人文主义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我小时候没学过几年钢琴,也没用心去学。17岁从昆明回上海后,我在音乐上才开始有长进,那时候已经不需要父亲怎么鼓励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还喜欢美术、文学。画画我没有天赋,但很有感觉。”傅聪回忆说。

  身为长子的傅聪从小受到的期望更多,许多人都认为他受父亲的偏爱。傅聪听到后笑道:“哎呀,这叫我怎么说呢?傅敏没有我幸运吧。我比他早熟,出去得早,所以成人比较早。我很年轻时父亲就把我当朋友,他在家信里说他一直自认为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但渐渐发现我比他更像。”

  脾气同样执拗的父子俩一旦顶起牛来,自然是非常可怕。“《傅雷家书》里的第一封,就写到1953年我和父亲最激烈的一次争执,起因居然是探讨贝多芬的哪一首奏鸣曲更重要。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这种冲突还是那么有意思。”

  傅聪接着说:“我出国以后.父子之间就不再有任何争执,父亲每次来信都是关怀备至的慰问和诚恳叮嘱。1956、1957年我分别回来过一次,当时父亲对我已经没有一点长、小辈之分。他在家信里写道:父亲和儿子成为朋友是我最大的幸福。”

  成名后傅聪突然发现,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和变数,这流露在1957年他写给弟弟和父母的家信中。“这时,父亲的信点醒了我。”傅聪说。在一封信中,父亲专门讲到自己如何理解孤独,“他能把我心里的感受用最美的文字和最简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字优美而且出自赤子之心,这种爱让我至今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傅家一度条件优越,但当“文革”结束后,傅聪已经无家可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gushi/7475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