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岛印象的散文(5)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择一隅终老

  轮船慢慢靠岸的时候,码头处搁浅着几只渔船,一个面色黝黑的渔民正在一艘船内弯腰捞捡着海水中的绿色海草。

  堤岸芳草萋萋,高耸起一垛球石堆,底部白色的拳头大的球石零落在草丛中,像是会眨巴着眼歌唱。同行的小朋友忍不住抱起一颗球石来抚弄半天,又小心翼翼地藏到草丛里去了。

  那赤膊捞捡海草的渔民听到我们的脚步声,直起身来转身看我们,洒在海面上的阳光,让他眯起了眼,那黝黑的脸庞便多了一丝风霜的意味。很快,渔民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了,他并不知道在他抬眼相望的瞬间,我们成了彼此的风景。而我看到了梵高的《阿尔的朗卢桥》。

  风景并不明晰,没有画作的明丽,因为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海上的平流雾,远处错落有致的房屋、回廊,在淡蓝色的朦胧雾气中,影影绰绰,时隐时现。蜿蜒的路旁有海石堆砌的堤墙,木栏相绕,围栏内绿植葱茏,红瓦白墙,四散的纱网。红砖顶的屋子,墙壁都是天然石头堆砌浇筑而成,那石块与石块间相嵌的痕迹,本身的色泽,让这座小岛如同童话王国。

  沿着路,随着人群上坡,拐角的空地处,黑山乡的木牌对联一样嵌在一个宽敞的院子前,原来我们来到的是大黑山岛,一座名副其实的火山岛。

  “前面就是龙爪山,相传啊,曾经这座岛上有一条蝮蛇,它修炼成精之后就整天祸害这大黑山岛上的居民,天上的龙王知道后,要来惩治蝮蛇精,于是电闪雷鸣,龙王腾云驾雾而来,张开巨爪就把蝮蛇抓起来了,哪知道龙爪太过孔武有力,连岛上的礁石也一同抓起来了。从此大黑山岛恢复了太平,而龙爪抓取的痕迹也永久留了下来,这便是龙爪山的来历。大家可以亲自看看龙王留下的痕迹呢。”随行的导游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龙爪山上郁郁葱葱,多藤蔓植物,而靠近海岸的一侧却是不毛之地,礁石高低不平,立于略微平坦的大石块上,东眺大海,浪花轻拍,云雾飘渺,再转身看龙爪山,凹凸处彰显着龙爪曾着迹于此的证据。当真是有真龙驾雾而来,惊涛拍岸处,为民除害。不过这大黑山岛上,倒是真有不少蝮蛇,不知道是不是蝮蛇精的余孽,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蝮蛇都不再下山入乡,也绝少伤害居民。这也许是龙威赫赫,余震足以威慑这些精怪小虫了。

  随着人流往前走,已经是下行路了,导游不断叮嘱着:“大家不要走红色边沿外的地方,要在红色警戒线行走,注意脚下安全。”我只顾跟着人流前行,却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种险境了,这海岛之上太容易让人神思恍惚,太多的神迹让你心魂飘荡。等我回过神来,才发觉我跟着长长的人流进入了一条与海相亲的隧道,更确切地说,我走在大海的吻痕里。这是一条海蚀栈道。

  行走在栈道内,红色警戒线模糊可见,栈道与大海相接,海浪翻来覆去,击打着栈道边的礁石,不知道是不是涨潮时候,这海浪就要漫上来了?抬眼看自己眼前、头顶的礁石,如同千层饼般,层层叠叠,细致精密,是火山石英岩的典型特征。低头看脚下并不平坦的礁石路面,惊奇地发现路面上有天然的海浪纹,是海浪到此的足迹。看蜿蜒的栈道内,游人徐徐前进,夏衣明丽,雾气缭绕间依然清晰可辨,只是不知道在没有人迹前,海浪与这礁石有过多少万年的唇齿相依。走这栈道不仅仅要注意脚下,还要眼瞅着头顶,栈道路面是海浪纹,还有上行下行的崎岖不平,而栈道顶同样崎岖。整个栈道大致如同张开的大嘴,上牙床和下牙床虽不说犬牙交错,但也是凹凸无序,低矮处还需低头弯腰才可通过,所以稍不留神可能就要与礁石亲密接触了。

  可供游人游览的栈道尽头是上行的石阶,共88阶,被称作“88阶天梯”高悬陡峭,宽度最多容两人通行。行人只需低头看路,努力攀登就好,因为只要稍稍停留下,便阻断了后续行人。最有趣的要数慢吞吞的老爷爷位居队首,老爷爷不肯屈就礼让后面的游人,我们只好以他的速度慢慢前进。好容易爬到龙爪山顶,接着就是下坡的石阶了。丛林茂密,多藤蔓草本植物,有热带树林的野趣。

  “这山上可是多蛇的,灰黑色的斑纹蝮蛇非常多,大黑山岛可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蛇岛呢。不过这游人区绝少的,好像蛇都有自己的领地一样。它们也不会伤人,只要你不伤害它。”同行的当地朋友对我们说。

  跟着游人辗转到崖后才发觉别有洞天,巨大的礁石崖壁,多崎岖穴罅,看石缝中有逼仄的通行洞口,实在想进去一探究竟。这时候雾气又浓密起来,隐约间看到崖壁下零落的礁石,而迎面看到的却是一盏窄窄的小桥连接的石塔与崖壁。立于不远处的石阶上,看小桥上人影绰绰,真心不愿再向前了。自从来这海岛之后,就一直觉得魂不守身,自己私下揣度一定是自己的凡俗之气冲撞了这神仙府邸,所以看那飘渺之境,就望而却步了。倒是从朋友的照片和口中得知,那小桥连接的石塔,边边上仅能容一人贴身侧行,而石塔中间如同开了一扇窗,是为空洞,人可立于其中。小桥另一端的石壁上,则是一条仅通一人的穴罅,穴罅中间就是一条深沟,怪石嶙峋。而这桥下更是别有洞天,有北方第一海蚀洞——聚仙洞,此洞宽4米,高约20米,洞内水流潺潺,高穹陡悬,洞顶怪石形态各异,相传这是八仙聚会议事的地方。进洞约三十米后,有一高大石墙,这就是八仙的会议厅所在了。

  我一个人立在石围旁,看远处云雾飘渺,海天无边界,侧身则看到穿着明丽夏衣的人们,在小桥、石穴、礁石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恍然觉得世界是多维的,我们当真是处在不一样的空间了。

  轮渡是不等人的,半小时一趟,倘若错过了就要等下一班了,跟随着导游的步伐往轮渡停泊的海岸走,石路蜿蜒,走进村落后,木栏森森,栏内绿植葱茏可人,路旁的石屋,斜顶岩壁,高低错落,古朴中透着点欧美建筑的风韵。真当我欣赏着这些石屋,乐在其中的时候,忽听同行朋友的一声惊呼:“海草房!”

  伴着朋友的一声惊呼,他们已经快步往海草房的方向跑去了,我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向前去,不由眼前一亮:

  人字型的褐色屋顶泛着雪色,看上去毛雪雪的、柔软又蓬松,屋顶外面有渔网笼罩,如同女子用纱网束拢起乌发,又像绍兴人头顶的毛毡帽。随圆就方的、石头堆砌的墙壁,不规则的纹理和不一样的色彩,让整个海草房看起来如同迷你屋,被安放在这人烟稀少的海岛上。

  据说海草房是大海的礼物,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大海的恩赐变成了永久的住所。居住在海边的先民从秦代开始,就懂得了建筑海草房,他们从大海中打捞宽大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将翠绿的海草晒干成紫褐色,成为非常柔韧的建材。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海潮便将它们成团地卷到岸边,送给准备盖房的渔民,勤劳的渔民早早地就开始收集海草,他们将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时,便一层层苫好。用这些海草苫好的房顶冬暖夏凉、不易燃烧、防虫防蛀防霉,寿命可长达百年。

  而我们眼前看到的海草房,到底有多少年的岁月,不得而知,但是看到有的房顶已经变成了深褐色,零星长着几株狗尾草迎风招摇,看样子大概已经无人居住了。倒也有修葺齐整的院子,房顶还有铁质的大字标志着院子的归属:乔家大院。

  “这俨然就是个小王国啊。”朋友一边拍照,一边激动得说,“这么好的房子怎么没人住了呢,不行我来这买一栋,等年迈时来养老真是不错啊。”

  游人已经离我们有一大段距离了,我们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海草房。登上了船,朋友还是叨念着要在岛上买一座海草房。我站在甲板上看着渐行渐远的大黑山岛,那些云雾间时隐时现的石屋,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一个千百年来以打渔为生,以海为家的人们组成的世界。对我而言只能说心生喜悦,却是没有朋友的心向往之,倒是想起冯唐写过一篇文《择一座城而终老》。或许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就是山野乡民,扎根厚土,绽放亭亭华盖;有的就是大海的儿女,乘风破浪,云帆沧海;有的注定要有颗生着翅膀的心,翱翔天际,漂泊一生;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宿命,不一样的选择。

  人世有一隅:碧海、蓝天、绿树、褐色的海草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7321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