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测试题及答案(3)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

  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

  (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例题:

  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

  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

  略解: 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

  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 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

  1=(y-0)/(x-0)

  所以 x = y

  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 可作直线a.

  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

  (五)练习: P91 1. 2. 3. 4.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

  (八)板书设计:

  §3.1.1……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3.例1…… 练习1 练习3

  2. 直线的斜率

  4.例2…… 练习2 练习4

  从高考题分析谈高三数学复习:重基础重思维

  今年已经是上海市全面实施二期课改后的第三年,(微博)结构、难易程度等均呈现稳定趋势,延续了“重基础,重”的考查方向,依然注重立意。整体起点较低,运算量适中,考生拿到后很快能够上手,有利于发挥出真实水平。

  试卷结构稳定,考点分布均匀

  今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和2010年均保持一致。填空题共14题,分值为4分一题;选择题共4题,分值为5分一题;解答5个大题共计74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感觉试题表述更加具有“亲和力”,易于理解,但是想要高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书面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

  虽然上海高考一直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不再追求考纲点的覆盖率,但今年的考卷仍然呈现出考点分布均匀的特点。尤其在理科卷中,数学期望、行列式、极坐标、复数、概率等内容交替出现,三角考题难度适中,周期函数、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二面角等内容均有涉及。三大重点板块函数、数列、解析几何依然是分值 “大户”,填空、选择压轴题分别考查了数列极限应用和等比数列的定义,解答题最后一题为解析几何,而函数的“影子”遍布试卷的各个角落。

  落实双基要求,注重能力立意

  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每年高考的“规定动作”,今年的考题也不例外,大部分填空题基本是对单个知识或的考查,不人为设置多余“障碍”,易于上手得分 高二。解不等式、解三角形、求三角函数最值等解法均来源于教材基本,尤其填空12题“随机抽取的9个同学中,求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月份出生的概率”更是源自课本(90页)例题的直接改编。每一年的高题始终在不断提醒广大同学:无论是基础年级的还是综合,切忌脱离课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注“双基”的同时,“能力”考查依然是高考的主要目标。解析几何作为压轴题并不意外,但对于“平面上点到线段的距离”这个问题,相信大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长达11行的题目,考生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阅读审题,尤其是对数学语言、符号的理解。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分类讨论,探究到定点与定点、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点的轨迹,通过圆锥曲线定义揭示结论,理解问题的实质。作为压轴题,考查知识迁移、研究性学习等综合能力,重在应用的同时,再次将解法回归课本概念,试卷能力要求较去年有所提升。

  第三章《不等式》复习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2007上海理)设为非零实数,且,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及“比较法”.

  答案:C.

  解析:∵,∴.

  2.已知 ,则(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指数(对数)函数单调性,了解不等式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答案:A.

  解析:∵,且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又∵指数函数在是是增函数,∴,∴答案应选A.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257370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