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 要:我们应该对作文的修改阶段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小学生写作的特点出发,使之成为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文章修改 写作特点 记忆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朝诗人贾岛当初为了选择“推、敲”两字,于驴背,于驴背上口吟手比,行入韩兆伊(韩愈)的车马队伍中竟未察觉,“推敲”遂也成了反复斟酌,精心修改的代名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定,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草创以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一贯处,须融之使贯;声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叶圣陶先生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可见,修改在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人们都认为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却都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最后的加工润色阶段,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它的作用。

  文章是运思转化为语言文字的物化反映。语言文字反映思维虽然具有直接性,但往往具有滞后性。思维和语言这种不能同步生成的滞后转换现象,常使一些人在写作中有言不达意,意到而笔不到的困惑,使写出来的同想要写的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思维的丢失、思维的衍生和思维的偏移等情况。修改,可以检查实际所写出的同想要所写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丢失的补上,把衍生的删除,把偏移的矫正,以达到言能达意,文思一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所以它所起到的远远不止是使一篇文章更趋于完整、深刻的作用。

  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学生作完交给老师,老师批后还给学生,这一次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任务,很少见到让学生反复修改的。事实上,修改作为一个运思的再创造过程,是值得我们对它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的。修改,并不是说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对原来的文章作一些添、删、调、换就算完成了。它应该达到一定的目标,那就是最后修改完毕的文章已经相对完善,至少是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显而易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修改能完成的,修改必须反复进行。从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出发,这种反复修改可以作为提高他们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反复修改对小学生的独特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写作过程作了许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写作的认知加工不同于成熟写作者。

  儿童在将观念转化为文章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内容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要表达一个观念,写作者必须在四种水平上进行思考: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法结构和文字书写。在作文中,所有的任务必须一次完成。而初学写作的儿童对写作所涉及的大部分认知技能都是陌生的,无论是高水平的观念处理,还是低水平的文字书写,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操作能量去练习和掌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难同时较好地完成几项任务。因此,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因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势必会失去一些原本在高水平的观念中预先要表达的东西。

  儿童写作中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写作内容的不当。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相关联的句子的过程,而是创造出有内部联系的结构,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表达出一定的观念。而儿童写作,通常是一次写一句话,没有一个整体构思。儿童的写作过程是知识陈述(knowledgetelling)的过程。通常,他们使用的程序是“提取--写作”这样一个线形程序。在写作的过程中,儿童借助于主题或有关事实种类的线索在记忆中搜索,提取相关的内容。他们从记忆中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使用讲述知识的加工方法,把出现在脑海里的内容写下来。与此相反,熟练的写作者使用知识转换的加工方法(knowledgetransforming),即把目标体现在计划过程中,只把与目标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写下来。Scardamalia和Bereiter认为这两个生成过程的区别主要是知识陈述的内容生成和文章生成的整合,而熟练写作者在计划阶段就提取潜在的内容,并评价其适当性,在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文字之前就进行了有效的重新组织;采用知识陈述方法的儿童则把提取出来的内容直接写成文章,很少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恰当。

  可见,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最关键之处并不是他们知识量太少,而是因为他们信息加工能力的不足导致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未能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作文需要的知识。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外界环境就已经不断地影响着他们。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已经作为知识,经验和思想存储到他们的记忆中。他们欠缺的只是在作文过程中从自己记忆中有效地提取这些记忆的能力。可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就是提高这种提取记忆的能力。通过反复修改来发展这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修改和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量的不同。修改所要完成的任务量远远小于一开始作文时的任务量。这样,儿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取过程。这个提取过程是一个回忆,分析,筛选的过程。这个回忆的过程,也就是脑子里再现的表象和已经写进文章的那些表象进行对照、比较的过程。记忆的心理规律说明,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回忆的时候,他要动员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这种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回忆的范围可能比在作文前的回忆更广泛,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而接下来的分析呢,由于已经对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回忆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将有用的知识区分出来,这样也就完成了筛选。对这个提取过程的反复练习,无疑是可以提高他们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的。

  下面结合修改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的修改主要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脉络、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处于幼稚阶段,对于一些现象往往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要么肤浅,要么偏颇。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不够。在修改的时候,学生在对现象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记忆中与之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修正和澄清原先的不足。由于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个现象的信息,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具体,更深刻。这样,在这个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判断已经写好的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有了判断,就可以针对性地作出修改了。最后,对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的效果应该是最明显的。小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听的内容已相当丰富了。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学习到的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语言都储存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儿童使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儿童语言学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这就更需要儿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更多的内容。修改时,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怎样将自己提取到一些词用到文章中,怎样将文章中一些不恰当的词用自己记忆中另一些更合适些的词代替。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不管修改得多还是少,学生至少都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内容,每一次提取的练习,都对下一次的提取起了推动作用。如此螺旋式前进,它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修改过程对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修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进步,由此喜悦于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自己鼓励。我们说到这个修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那就是修改完毕的文章是已经相对完善的。那么那些最终修改完毕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好文章。这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801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