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模式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分析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相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1]。根据2004《中国大学评价》的分类[2],我国目前有研究型大学36所,约占全国大学总量的2%。随着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紧密的结合,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系统,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更趋集成化,并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同时成为研究型大学办学能力和整体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1.1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的5项创新能力

  (1)知识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特别是重大的国家和政府资助项目,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是知识创造的源头,并且在知识的传播、应用乃至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200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以高校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69%(其中研究型大学占73%),以研究型大学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50%。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2%(其中86%建在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5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的70%建在研究型大学[3]。特别是现代高技术的孕育,更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力量,更多地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因此,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0~2003年评出的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由研究型大学完成的占65%。

  (2)技术创新能力。尽管从分工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研究型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以及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组织形式,大量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的前端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工程中心有52%建在研究型大学;在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依托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占64%[4]。同时,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样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学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36.6%;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约占40%[5]。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向着更加集成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对研究型大学参与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3)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成为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所需人才的重要储备库。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吸引着最优秀的生源,大众化的本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供给,而以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则是科技、产业精英人才的主要源头。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硕士、博士生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2/3。同时,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思想库的人才与教育作用。随着教育、科技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研究型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科技精英聚集的高地。

  (4)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研究型大学不仅拥有创新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增生的组织,其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品”(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型大学通过多层次、结构优良的高等教育和广泛、前沿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了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重要增长点。2002~2004年,研究型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9%、38%和24%,分别占高校获奖总数的80%、64%和50%[3]。研究型大学具有把握科学研究前沿的优势,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具有公益特性,因而创新资源供给的辐射面非常广泛,是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资源供给者之一,其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创新资源吸纳能力。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吸纳创新资源并进行资源开发的创新系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型大学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样,都面临着教育、科研资源紧张的问题。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是影响研究型大学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型大学以自身较强的人才优势、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吸引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资源的注入,既增加了研究型大学对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总量的需求,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自身资源体系的结构,并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高效配置创造了重要渠道。

  1.2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内在关系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5项能力,可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能力板块。

  (1)第一板块: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板块的优势,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重点,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并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创造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具备了参与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成为国家战略利益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力中心和辐射中心,并且更加有可能从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受益。

  (2)第二板块: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能力。研究型大学高度密集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资源产出,突出了其对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之有条件把科学研究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融合和辐射,使得传统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乃至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3)第三板块: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其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创新资源。研究型大学正是通过把所创造的“产品”送入技术创新环节,才能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因此,能不能为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创新资源支持,体现着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效益和成败。同时,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必须吸纳社会的优质资源,才能保持自身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大学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动力。因此,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创新系统固有的能力要求。此外,研究型大学通过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共享和集成创造了新机制,而这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恰恰是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

  1.3建立多元化和板块结构的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意义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并建立起各能力之间的板块结构,有助于研究型大学丰富和拓展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明确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1)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供给能力和吸纳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最终均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优质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上。只有具有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优质创新资源支撑的大学,才是高水平大学;而能从社会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吸纳优质创新资源的研究型大学,也一定是高水平大学。从这个意义上,增强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根本,也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必须随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产业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现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创新的激发力,只有适应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具有不断增强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提升到系统高度,强化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和承载了重要社会功能的创新主体,研究型大学必须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各种创新能力相互关联、相互增强的创新系统,各项能力必须集成、互补,才能增强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因此,研究型大学在提高各项能力纵深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增强各项能力的结合度,特别是注意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同时,研究型大学还必须准确确立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的位置,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创新战略的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71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