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分析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议经济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 “十一五”以来,苏州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 V腔鄢鞘薪ㄉ枥氩豢信息技术的支持,本文在阐述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针对苏州目前智慧城市技术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稳步、精准、长期推动智慧苏州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苏州 智慧城市 技术角度 建议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高品质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和水资源、合理而优化的教育体系等。智慧城市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层。从而,让整个城市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任务。

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一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无线城市,也称无线数字城市、无线宽带城市、无线智慧城市、城域无线宽带网络,是指利用多种有线/无线接人技术,为整个城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接人。通过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聚合各类社会信息,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无所不有的信息化服务,实现无所不能、可为感知的绿色智能城市。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无线城市计划的是美国费城,随后全球陆续有600多个城市称建立了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成果。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初期是希望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服务的目标,主要是用“2G+3G+WiFi”的技术模式实现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苏州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二、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通过实施“数字苏州”建设使得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取得了显着成效,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1 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数字苏州”建设期问,苏州市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全覆盖了五市七区,数字传输主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600G。到2010年底,完成了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203万户,接入率达96.82%。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在江苏省率先建设了人口数据库(含外来人口)、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五大基础数据库;率先开展了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率先开展了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两大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苏州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1%。 3 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

  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发布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两化融合“333”工程,即创建30个示范、300家试点、3000家升级企业。至201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试验区1家、示范企业3家和试点企业28家。

  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苏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 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苏州”已建成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数字城市三维基础平台及“数字城管”、“数字交通”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近百个。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已建成苏州市、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健康苏州网”已为市民服务。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苏州市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 三、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不足

  1 信息规划有待进一步落实。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数字苏州”建设方案和信息化政策,但是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不足,有重复建设现象,影响了“数字苏州”整体效能的发挥。

  2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苏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各单位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相对滞后。

  3 信息应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大,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限制了“数字苏州”整体效益的发挥。

  4 五大基础数据库和两大平台还不够完备。“五大基础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和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大平台”虽已建立,但服务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服务于科学决策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平台”尚需进一步完善。

  5 缺乏协同观测、处理与服务平台。“数字苏州”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更新能力、异构资源汇聚能力、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13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