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 要: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与素质教育存在着某些相通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人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强烈呼吁改革美国既有的“反人性”、“反个性”的教育模式;倡导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力主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所有这些主张和努力都为一种崭新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视角。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化的教育。目前,中国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界的主潮流。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正在进一步厘清,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在渐次深入。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立足点与素质教育的重心有某些类似,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合理主张中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儿。1.学生是学习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论健康人格的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对人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重要。所以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中小学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知识调节、控制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例如:自我认识的教育、青春期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耐挫能力的培养、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6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