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两汉至唐宋"可"和"可以"语法意义的演变

  1。两汉时期, "可"与"可以"较先秦时期在意义与用法方面基本上没有变化。"可"仍表可能、许可、估计三种意义, 现各举一例。西汉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出于中计, 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臣为韩王送沛公, 不可不告, 亡去不义。"南朝宋宝云译《佛本行经》卷四:"时诸天人以杂天缯挍饰宝树, 甚可爱乐。" (T04, no193, p86) "可以"表许可、可能二义, 《史记·宋微子世家》:"穆公曰:'毋立冯, 吾不可以负宣公。'"东汉王充《论衡·气寿》:"图王不成, 其弊可以霸。"

  2。魏晋六朝时期, "可以"承袭了两汉时期的用法, 兹不赘述。助动词"可"的一般用法是用于对话, 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或委婉的指令。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如此死期, 可急还, 与家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于舫中大唤亮曰:'卿可赎我!'"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十六:"尔时, 帝释恐车马过, 践杀鸟子, 告御者言:'可回车还, 勿杀鸟子。'"

  3。唐宋时期, 助动词"可"承袭了六朝时期的意义。表许可的"可"在对话中也表示委婉的祈求、规劝或建议。《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越将兵来伐, 王可思之。"但是, 助动词"可以"有个别表示许可或可能的用例。唐魏徵等《隋书·礼仪》:"降服大功, 可以嫁女。"《敦煌变文·降魔变文》:"众口可以铄金, 灾祥自然消散。"在一些用例中, 表许可义多用"可", 而非"可以"。南唐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洞山和尚》:"但以神会, 不可以事求。"此例"不可以事求"当分析为"不可以事求 (之) "。

  从历时角度看, 东汉至唐代, "可"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可以"。"可以"在《论衡》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均未出现, 《世说新语》中仅见5例。表许可的"可以"更为罕见。宋代"可以"的使用频率有增多的趋势, 能表示条件的可能或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太平广记·李守泰》:"斯镜可以辟邪, 鉴万物。"《朱子语类》:"政恐不由山脚, 终不可以上山顶耳。""可以"也能表示许可, 这种用法一致延续到近现代汉语。《朱子语类》:"若有事与己相关, 不可以不说, 当如何?"《三朝北盟会编·炎兴》:"元帅欲要国书看, 不知可以将去否?"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九宫十三调, 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 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 各有依归。"

三、余论

  1。上古汉语的助动词"可以"源于"可 (助动) +介词 (以) "。从句法结构变化角度看, 在非施事主语后的"可以""以"的介词性明显, 后可补充"之", 提示标记"可以"前的主语是VP所表动作的工具、方式、凭借和原因等。当"可以"前为VP时, 此格式可进行重新分析, 这是"以"进一步虚化的机制, 此时"以"已非单纯的介词, 对"可"有一定的依附性。VP结构越复杂, "可以"的凝固程度越高。当"可以"前出现施事主语且施事后无VP时, "以"的介词性完全消失, 说明"可以"已经凝固成词。从上述分析可知, "可以VP"到底分析为"可 (以VP) "还是" (可以) VP", 有时很难判定, 此时可看作"可"与"以"凝固的过渡阶段, 说明"可以"还不是一个纯正的双音词。认识这一点, 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和"可以"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语法意义, 例如, 它们都能表示许可或可能, 但其用法却与古有别:"可"和"可以"在现代都能表示值得, 有时用于"可+动+的 (+N) "结构:

  我没有什么可介绍的了, 就说到这儿吧。

  这个展览会可看的东西真多啊!

  劳动节期间的车展倒可以看看。

  现代汉语助动词"可以"除了表示可能或许可意义外, 还能表示某物具有某种用途, 而且都能单独回答问题:

  棉花可以织布, 棉籽还可以榨油。

  问:你明天能再来一趟吗?答:可以。

  问:我可以进来吗?答:可以。

  这里仅列举了"可"和"可以"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 现代汉语的"可"和"可以"都能作副词或连词, 表示不同的意义。其副词意义有的与其动词、助动词意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它们的来源及其演变很值得研究, 兹不赘述。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语法现象, 要探讨它们的来源, 往往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中古或上古汉语。

  3。众所周知, 汉语的虚词很多是由实词的虚化形成的。在历时发展过程中, 虚词往往会向意义更虚的词类演变, 这是词的意义和功能的扩展, 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新的意义和功能产生后, 旧的用法往往不会很快消失。值得注意的是, 在词汇意义和功能扩展的过程中, 新旧意义和功能之间往往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其间会存在一个"中间地带", 即过渡带。这种现象一般可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角度来分析, 也能运用模糊理论和认知语言理论来解释。从汉语史来看, 有的动词虚化为助动词, 有的动词虚化为副词或介词等。这个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历史时期, 一般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的虚化, 却是在上古时期既已完成。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 我们虽然无法将这个虚化完成的时间说得很具体。但是我们却可以根据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 结合人类认知规律, 根据有限的资料, 探讨和认识这个变化的大体脉络、演变历程及其完成虚化的大体时代。我们认为, 这样的探讨对汉语史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刁晏斌先生在探讨海峡两岸语法差异研究问题时谈到:"语法是一个系统, 很多语法现象本身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而语法的差异也有系统性, 两岸诸多具体的语法差异往往可以从其上位或上上位的层次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认为, 系统论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史研究。不仅海峡两岸的语法现象可以比较, 不同方言区语法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不仅相关词类可以进行比较, 相同词类之中的次类之间也能够进行比较。此外, 词与词之间语法意义的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例如, 同是助动词, "可"和"可以"之间同中有异, "能"、"可能"和"得"之间, "也许"与"或许"之间, 也是如此。将它们结合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考察和研究, 必单一层面的描写更具有意义。同时, 将语法研究和语音、词汇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也比孤立地研究语法更有意义。因为系统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 这种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层面, 这也是我们从事比较语法研究的一点点感受。

  注释

  (1) (1) 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97:321—322。

  (1) (1) 顾颉刚, 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5:400—428。

  (2) (2) (汉) 郑, 玄笺, (唐) 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321。

  (3) (3)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65。

  (1) (1) (日)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册第193号经第86页。括号中的"T04, no193, p86", 其中T代表引文在大正新修大藏经 (简称"大正藏") 中的册数, no代表引文所在经典的经号, p代表引文所在的页码。

  (1)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333—338。

  (1) (1) 康振栋。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初"的意义和用法归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352。

  (2) (2) 刁晏斌。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39 (2) :106。

【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论文】相关文章:

1.“牛”语汇历时差异论文

2.对于论文形式的演变有感

3.古代汉语课考核评估方式论述论文

4.《关雎》诗旨演变考

5.:元旦演变作文参考

6.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7.门的设计特征及文化价值演变的论文

8.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论文参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603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