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 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助动词"可以"源于"可 (助动) +以 (介) "的句法结构。在"可以"的形成过程中, 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虚化的重要机制。"可以"早在上古时期既已凝固成词, 因此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 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 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 可以; 虚化;

  "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 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上古汉语的"可以"本来并不是独立的助动词, 而是"可 (助动) +以 (介) "结构。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 "以"的介词性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完全成为助动词"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句法关系的调整等, 都是"可以"逐渐虚化的动因和机制。但是从历时文献来看, "可以"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完成了虚化, 成为独立的助动词。探讨助动词"可以"形成和进一步虚化的脉络, 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 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对虚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历时的分析, 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 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 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一、"可以"的形成及其在上古的演变

  (一) 上古汉语的"可"和"以"

  1。 上古汉语的"可"是亦声字, 作动词, 表示同意, 许可。

  《说文·可部》:"可, 肯也。从口, 丂, 丂亦声。"段注:"肯者, 骨间肉肯肯箸也。凡中其肯綮曰肯。可肯双声。"《尚书·尧典》:"帝曰:'吁!嚚讼, 可乎?""嚣讼, 可乎"意思是 (他) 不思正经之事, 不讲正义之言, 又好与人争辩, (你们) 同意 (任用他) 吗?"《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告二子, 二子不可。""二子不可"即这两人不同意, "可"是动词。其同意、许可之义隐含着可以、能够做某事、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思, 这是"可"演变为助动词, 表示能够、可以的语义基础。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国之人, 不可与也。"该句意思是, 对于大国之人不能和他们分庭抗礼。因此, 先秦时期, "可"似乎没有经历"S—V—O"的历时发展过程, 其助动词用法既已出现。从汉语史来看, "可"的助动词用法出现甚早。《尚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行?"意思是说, 我的话能贯彻实行吗?《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郑笺:"谖, 忘也。"孔疏:"有斐然文章之君子, 盛德之至如此, 故民称之, 终不可以忘兮。""可"也表示许可, 其后多带自主动词。《诗·小雅·雨无正》:"亡不可使, 得罪于天子。"《左传·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 公使诸齐, 使盗待诸莘, 将杀之。寿子告之, 使行, 不可, 曰:'弃父之命, 恶用子矣?'""可"还可以表示估价。《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 皆可歌也, 谓之《九歌》。"《论语·子张》:"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不为也。"

  2。 在上古汉语里, "以"作动词, 意思是使用, 运用。

  《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 其勿以憸人。"唐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 其勿用憸利之人。"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 莫知其名。人皆用之, 莫见其刑 (形) 。"《礼记·儒行》:"礼之以, 和为贵。"此例《论语·学而》"以"作"用"。

  "以"字很早就由动词虚化为介词, 但还保存着若干动作意义, 意思是拿或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 醒, 以戈逐子犯。""以"作介词, 表示处置或主使, 意思是带着、率领, 仍然残留些许动作意义, 这个意义也产生得很早。《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史记·晋世家》:"里克、邳郑欲内重耳, 以三公子之徒作乱。"其后介词"以"继续虚化, 至迟在汉代就有了介绍身份或资格的功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苏建, 杜陵人, 以校尉从卫将军青, 有功, 为平陵侯。"《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在中古汉语里, "以"也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借、根据, 并且一致沿用到近代汉语。《后汉书·荀彧传》:"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 而潜迎吕布。"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发民筑城, 日夜不得休息, 民大惊扰, 争迁居城中。男女昏会, 不复以年。"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二) 双音词"可以"的形成

  1。 先秦时期"可"和"以"就可以连用了。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孔颖达疏:"它山远国之石, 取而得之, 可以为错物之用。"《论语·阳货》:"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左传·庄公十年》:" (此)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应该指出, 这类"NP+可以+VP"句式的NP并非施事主语;句中的"可"是助动词, 犹今言可以;"以"是介词, 但后面有时不带宾语, 其作用并非引进宾语, 而是提示"可以"前的主语是其后VP所表示动词的工具、方式等。这类例子"以"的逻辑宾语在"可"字之前;介词"以"后面能加"之"来复指这个逻辑宾语。《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头, 可以用它来琢磨美玉。因为"以"的逻辑宾语就在前面的短语里, 因此可以承前省略;代词"之"虽然没有用到, 但能补出。说明这类句子中的"可"和"以"虽然并用, 但依然是两个词。

  2。 值得注意的是, 先秦时期"可以"的结构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这种句子可有两种分析形式:句子的表层结构形式是"VP1+可以+VP2", 其中VP1和"可以+VP2"是两个分句, 这两个分句具有条件关系。仔细玩味该句, 可以看出, 其中的"VP1"和"可以+VP2"两个分句都有自己的逻辑主语, 而且二者的逻辑主语往往相同。例如上文《论语·宪问》:"见利思义……亦可以为成人矣。"句子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见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 遇到危难时愿献出生命, 相隔很久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因此这种"VP1+可以+VP2"的结构, 其深层语义结构是:"NP+VP1, NP+可以+VP2", 但在这个复句中, 两个分句的NP都被省略了, 因为这两个假设关系的分句, 其施事主语相同。若前面分句的条件成立, 则后面分句所指的行为或结果也"能够"成立。其次, "可以"所处的位置恰好在"VP2"之前。根据人类认知心理, 这类句中的"可以"很容易被重新分析为表示"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不难看出, 句中"以"的介词性很弱, 在"以"字后面补出"之"字, 就显得很勉强。此时后面的分句就可分析为" (NP) 可以+VP2", 介词"以"已经依附于"可", 应该说"可以"已经演变为表示可能意义的助动词了。

  在先秦汉语的否定句中, "可""以"连文, 也可以这样分析。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 不可以师。"其大意是: (兵家) 如果不事先做好准备和防范, 就不能够用兵作战。前面分句的条件如果不存在, 后面分句所表示的行为或结果也应该是否定的。换言之, 只有前面分句表示的条件具备了, 后面分句的行为或结果才能实现。这类句子"可以"所处的句法位置及其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 为"可以"的功能调整和重新分析创造了条件。下面一例更典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曲沃, 君之宗也;蒲与二屈, 君之疆也, 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 则民不威;疆埸无主, 则启戎心。"这让我们感到, VP1的结构越复杂, "可以"凝固的程度似乎越高。三国魏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民不可无主而存, 主不能无尊而立。"《左传》所谓" (宗邑和疆埸) 不可以无主"与嵇康所谓"民不可无主而存, 主不能无尊而立", 前例中的"可以"与后例中"可""能"的语法意义殆无二致。据此可知, "可以"早在春秋时期已基本是一个表示可能或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了。

  由于上面句子里两个分句的NP都被省略了, 我们可能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不甚了了。那么下面这类NP出现的句子, 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在上位者洒濯其心, 壹以待人, 轨度其信, 可明徵也, 而后可以治人。"

  如果说《诗经》中的"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由于句中的NP属于非施事主语, "以"对"可"的依附程度还很低, 那么, 在"NP (施事) +VP1+可以+VP2"这类句式里, "可以"处于施事主语后, 其在结构和语义上对"可"的附着性就相应增强了。在"以"后添补"之"就更加勉强。这导致"以"的介词性进一步减弱。将这类句子的"可以"视为助动词, 其理据性也更强。

  3。 上古汉语的"可以"也能出现在"NP (施事) +可以+VP"句式里, "可以"所在的句子一般是单句。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 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左传·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若逞吾愿, 诸侯皆叛, 晋可以逞。'"这类句子的"可以"前无VP, "以"完全虚化为"可"的后附成分, 此时"可以"已经完全凝固为一个词了, 因此先秦时期的"可以"已是一个典型的助动词了。

  总之, "可""以"及其前后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二者所处的句法位置、其间功能的调整、人类认知心理对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等, 都是"可以"逐渐凝固为一个双音节助动词的重要动因和机制。

  (三) 上古汉语"可"和"可以"的语法意义

  1。"可以"凝固为助动词后, 其用法与"可"基本类似, 二者都是既表可能, 亦表许可。

  但是"可以"表估计、能力的情况比较少见。《孟子·离娄》:"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 吾死矣夫!'"《吕氏春秋·禁塞》:"世有兴主仁士, 深意念此, 亦可以痛心矣, 亦可以悲哀矣。"

  2。"可"与"可以"表许可时, 都表示情理上的许可, 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主语的意义类型方面。助动词"可"的主语为受事主语, "可以"的主语则很少为受事主语。"可以"凝固之前, 其主语表示工具、材料、方式、凭借等意义;它凝固之后, 主语的意义类型为施事或者当事, 上文所举文例皆是其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603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