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第1篇:汶川震后家长溺爱孩子现象的心理学分析研究

  一、面对地震的残酷使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方式进行改变

  2008年汶川地震,使家长看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那些失去父母亲的孩子。在灾难的打击下,即使是爱也不能够让孩子和失去生命的父母重逢。由此观己,自己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作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在不断的缩短。父母只有不断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下得到自己的所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一系列渴求。现在的社会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更是父母眼中的宝,父母对孩子的爱超出了一般的疼爱,让孩子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二、物质生活不断改变,生活条件正在不断变好

  可以说当今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从60、70、80年代走过来的,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比不上现如今的水平,作为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必要的苦,并且想要孩子有好的生活保障,家长就对孩子进行不断地溺爱,让孩子在好的生活中生活,但是却忽略掉了培养孩子。面对汶川地震,作为父母都有深深的恐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面对现状条件的不断转变才会过度地溺爱孩子。

  三、在汶川地震之后家长把亲情看得最为重要

  在汶川地震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依依不舍都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现如今家长经历过汶川地震那个可怕的灾难,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那种原本就够浓厚的亲情变得更加厚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在由爱变为溺爱。为了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作为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一切,让孩子在安宁的环境中成长,免于在外界受到不必要的挫折。

  在经历汶川地震之后,家长对孩子的爱慢慢地转变为溺爱,而且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面对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索,经过上述陈述我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面对灾难无论谁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展现出无限的爱。

第2篇:当代中国“啃老”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养老”,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庭核心价值观,正渐渐地被“啃老”这一社会现象所颠覆。“啃老族”的出现,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理性看待“啃老族”的出现,探明“啃老族”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啃老”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应该减轻“啃老”给个人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缓解“啃老”给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压力,让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啃老”现象。

  1“啃老族”的现状分析

  1.1关于“啃老族”的概念及现状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近几年来备受关注,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尤其是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研究者。但是,“啃老族”这一称呼并不是在我国独有,美国和日本等国也存在严重的“啃老”问题。“啃老族”一词最早见于英国,他们把那些到了就业年龄却仍要父母供养的人叫做“NEET族”,是指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aining,翻译过来是“尼特族”,字面上是指义务教育结束后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我国,“啃老”群体的年龄范围更加广泛,人数更多,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啃老族”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家庭生活的最主要的因素。

  1.2“啃老族”带来的社会风险

  “啃老族”有着美丽时尚的名称“尼特族”,但是,事实上它很糟糕,它给社会带来的风险是极高的。首先,“自食其力”的劳动美德受到冲击,不劳而获在这个群体中被认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长此以往,我们的传统美德、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将会陷入被颠覆的危险境地。其次,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人,需要耗费父母、学校、社会在其身上的资源投入。社会的运转需要人才的智力贡献,而这些人完成受教育之后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资源的投入被无情地浪费。最后,对“孝义”的消解。中国历来都是崇尚“孝悌之义”,提倡“老有所养”。今天,本该是家庭的顶梁柱的成人,却要依靠父母生活,完全违背了古训里的“孝”。

  2“啃老族”出现的心理学分析

  最早对中国当代“啃老族”的出现和生存状况进行关注的是中国的媒体,通过调查,他们总结了“啃老族”存在的六大人群:大学毕业生、离职者、“创业幻想型”青年、频繁跳槽无工作者、文化技能低下不愿工作者。或自愿或被迫,“啃老族”的出现都有着深层的心理根源。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啃老族”——“亲子一体”心理作用下的产物

  中国有着区别于西方的家庭观。在西方,子女一旦成人便要脱离家庭自己奋斗;在中国,子女永远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一家人之间在经济上和感情上的相互帮助和扶持又何必要分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中国人生活的观念。因此,让父母资助经济困难和家庭生活需要帮助的子女岂不是理所当然?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豎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远近之分,个人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当属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而对父母而言,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也就是自己的子女。

  如此看来,亲情的重要正强化了“亲子一体”的心理,这种心理模糊了“亲”与“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就是你的”,他们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子女;子女最爱想的问题就是“不给我给谁”,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父母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支持他们是应该的。正是“亲子一体”心理的作用,“啃老族”啃得心安,父母被“啃”得情愿。

  2.2“啃老族”——“精英情结”的牺牲品

  精英,是社会地位、声望和财富的象征。中国的孔子就说过“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人们就把读书与仕途联系在了一起。多少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跻身上层社会,成为人中龙凤,这就是中国人的“精英情结”。而在当代,中国的父母们也是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倾其所有培养子女读书,盼的就是子女以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种“精英情结”在中国的社会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而读书也由此变得功利化了。然而,随着高校这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而是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

  现实改变了,但是人们的旧有观念却没有随之转变过来,“精英情结”滋生了种种心理误区,使“啃老族”失去了很多机会。具体表现在:(1)对薪酬期望甚高。“精英情结”使他们的自我期望值很高,他们依旧沉浸在“天之骄子”的赞美声中。这种情结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将自己定位得过高了。有些父母跟子女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认为工资低的工作不值得去做。(2)不切实际追求地域、行业优势。“啃老族”中的很多人在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偏好,在他们眼里,发达的大中城市遍地是黄金。这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造成了地区和行业间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3)轻视体力劳动。在他们看来,只有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才会去从事那些的“蓝领”工作,是“精英”就应该干“白领”甚至“金领”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精英情结的作用下,多少人丢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机遇,自然而然就业的空间就被自己限制在了很小的`范围,“啃老族”成了“精英情结”的牺牲品。

  2.3“啃老族”——角色转换失败的结果

  在中国的家庭里,无论子女的生理年龄有多大,在父母的眼中他们永远都是孩子。“啃老族”习惯了一种单一的角色“长不大的孩子”,接受父母的资助,或向父母索取生活费用便显得理所应当了。

  “啃老族”已经是成人,却没有完成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没有进入到真正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主观上拉长心理合法延缓期,拒绝长大。“心理合法延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与自己一些时间”豏。“啃老族”以自己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借口,逃避就业的机会,他们总是期待“以后”。而有些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没完全长大,他们总是抱着“再等等”的心态,使子女的“心理合法延缓期”真正得到许可和合法化,助长了他们“坐享其成”的想法,使他们缺少主观能动性、独立性、抗挫折的能力,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2)自我同一性混乱,丧失责任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能够对自己的过去经验、现在经历以及将来的预期进行整合。自我同一性混乱是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在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啃老族”面对的是过去经验和对将来预期的一种新的情境,往往还没来得及适从便要面临选择,常常被各种问题困惑而陷入混乱中。他们对自己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我的发展也缺乏考虑,他们崇尚“自我中心”主义,重视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关注个人利益轻视国家集体利益,注重个人兴趣、需要的实现忽视社会需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86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