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的政策舆论环境显著改善,但在高校教育现实中仍然存在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文章试从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与课程性质定位入手探讨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育;高等教育

  由国际现代语文教师联合会发布的《语言权利世界宣言》指出:“所有语言社群均有权决定其语言被表现的程度:……包括学前、初级、次级技术和职业性、大学和成人教育。”“所有语言社群的语言和文化必须在大学阶段作为研读和探究的主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特别提到“大学语文”类课程,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然而实践中,大学语文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边缘化的趋势却在不断加剧。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教材、师资等基础问题长期搁置,致使大学语文成为很多高校中名副其实的鸡肋,困境重重而突围乏力。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1.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断弱化,教师学历及职称均有降低的趋势

  据王步高等撰《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10.78%和39.92%,而2006年仅为9.1%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为15.41%,2006年仅为13.01%。”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科研、晋级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大学语文的接力棒总是倾向于传给新进教师或学历职称低的教师,且教师流动性大,在大学语文教育上难以有经验和思考的累积效果。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还势必对课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有固定的教研室,队伍也较稳定,但教师在从事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没有专设的教师,而由新加入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这些教师只是将此作为过渡,甚至有的全由研究生上课,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由于教师兼职多,专业性大为不足,水平不高,人员构成极不稳定,又缺乏学术带头人,师资问题会逐渐凸显。”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在语言学家王宁的倡导下实施新的“大学语文”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强调以师资的高标为定位,教师团队包括易敏(古代汉语学科教师)、李山(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教师)、康震(中国古典文学教师)、杨联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教师)、李正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师)等名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强调师资“高标”的改革路径给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这种实验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并没有指出一条教师培养、提升以及监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仍然是困难的。

2.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课程性质界定不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校重新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起至今三十余年,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仍然悬而未决,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造成教学实践的混乱。“语文”二字的释义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常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其一,语文即人文,认为人文素养培育是大学语文主要职责。以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这一观点大大扩充了传统语文的内涵,使其与注重知识传授的高中语文区别开来,接受度很广;但也导致大学语文边界不清,反而丧失了学科的独立性。

  其二,语文即文学,认为文学大于语文,强调回到文学经典现场,以优秀的作品和教师开放多元的讲解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文化认知和人文情操。这一派别强调了大学语文的本体性,但是在实践中被认为与文学专业的教育界限模糊。

  其三,语文即语言文学,在实践中强调听说读写的技能养成,这一派别在实际操作中常受到“高四语文”诟病。

  模糊的课程性质界定,也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作用似是而非,因而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材编撰无序,选用随意性强

  大学语文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也直接影响了教材的编撰与选用。第一,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如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经典的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即有相当一部分篇目与高中语文内容重复,使大学语文难以摆脱“高四语文”的帽子,降低了教学双方的热情。第二,大学语文教材繁多,但很多属受经济利益驱动而为,在选文及体例编撰上并无新见,简单重复甚至错误百出,质量低下。第三,新的优秀教材推广难,教师仍习惯选用熟悉的老教材,致使新的教研成果转化缓慢。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围

  近年来,大学语文的外部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而有关大学语文的媒体报道网络讨论,在改善大学人文教育环境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方面也已达成共识,诸多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实例让人们对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之一“大学语文”寄予厚望。但是这些让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倍感鼓舞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并未给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带来实际的改变。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教师发展瓶颈明显的情况依旧存在,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景。借外部环境之东风,推动大学语文高校内部制度环境的实质改善,是大学语文教育突围的必由之路。而简单地将大学语文的重担交给教师,片面谴责教师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是无益大学语文的良性发展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64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