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及指导策略的教学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中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及指导策略的教学论文

  一、中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经过小班一年的培养,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阅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经验积累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幼儿阅读的现状是:

  第一,观察的有序性还不够,不能很好地观察每一页画面上的人物与背景,特别是与故事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因而无法理解关键性的故事情节。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

  第二,思维形象具体,尽管中班幼儿已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慨括分类,但思维过程常常呈现一种无序化的状态,表现在还不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形成对故事的理解,语言表达还不连贯;

  第三,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但注意的稳定性不够,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书的基本顺序与方法,常常一下翻到后面,一下又倒回前面。需通过主题鲜明、色彩感强的图书画面和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

  第四,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富于想象,但不能很好地根据前后画面变化的比较,用想象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针对以上特点,中班幼儿阅读指导要点是:指导幼儿能对画面作有序观察并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故事内容;能对图书画面中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能比较阅读内容的不同点;知道图书中有页码和文字,了解不同符号的对应关系并愿意编画情节简单的图画故事书;能大胆地表述阅读信息并能安静地倾听他人讲述内容;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翻阅图书的方法并能安静地阅读图书。

  二、中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

  (一)精选教材

  根据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我们须重视阅读教材的合理选择,通过主题鲜明、色彩感强的图书画面和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从而萌发幼儿独立阅读的愿望。

  众所周知,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过难或过于简单的内容都无法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尤其对于中班孩子而言,他们虽然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仍然对成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与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了解孩子阅读的现状和爱好,并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简单的阅读过程。以《小松鼠吹泡泡糖》为例,看看中班孩子阅读教材选择的关键:

  《小松鼠吹泡泡糖》是一本我们多年来非常钟爱的中班前期阅读教材,之所以受到了中班孩子的喜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班的孩子对于图画书中生动有趣的角色和它们夸张的表情、行为的变化,尤为感兴趣,也乐于围绕这些交流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而对于画面背景的转换,次要角色的了解和复杂心理的探究等,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似乎并不太关注。《小松鼠吹泡泡糖》正是这样一本非常符合中班孩子阅读特点的好书。其中的形象鲜明,角色的动作夸张,情节点简单易懂。同时,画面清晰,没有复杂的背景,更没有多个场景的变换,角色间的关系也很容易理解。因此,中班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一定的新经验,又不会因为过难而影响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其次,图画故事书中的情节发展“吹泡泡糖——意外飞上天——积极营救——安全着陆”,是孩子生活中熟悉并向往的经历,既贴近生活,又极具童话色彩,阅读这一故事的过程能使孩子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得到心理的满足,也方便孩子通过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迁移形成新的阅读经验和理解方法;最后,由于这本故事书单页单幅,画面表现力强,情节发展有序度而文字相对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班孩子独立阅读的条件。

  从对《小松鼠吹泡泡糖》这一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帮助中班孩子选择阅读教材时,一定要关注图书的画面、形象和情节,适宜的教材才能更好的发展孩子阅读的能力。当然,随着孩子进入中班下学期,这样的故事情节就逐渐不能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了,他们开始对一些有这几个情节点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如:《第二块蛋糕》、《小猫的生日》等等,但是故事中的情节仍应该相对简单易懂些,其中的主要角色应该相对少些,因为中班幼儿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角色间的关系,过多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判断。

  (二)巧设提问

  提问,是成人与孩子共同阅读并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缺少了有效的交流,就无法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与现状,更无法推动孩子继续阅读与思考。因此,在各类阅读活动中,提问的设计始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怎样的提问才是最为有效的呢?

  1.“步步推进”式的提问。

  即将复杂的情节点进行梳理,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设计一连串有联系的提问,帮助孩子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拨开云雾,理清头绪。如在阅读故事《第二块蛋糕》的第二个情节点时,我们可以以这样一组提问,来启发孩子思考。“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做蛋糕?”“这次小狐狸抢走了蛋糕,小动物们为什么都笑了呢?”“猜猜,狐狸的下场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有效分解了故事理解中的难点,不仅使不同能力的孩子最终都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梳理了思绪,习得了有序思维的方式。

  2.“天马行空”式的提问。

  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阅读后的交流中,还是应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提供幼儿大胆讲述不同见解,且不会受到太多思维局限的表达机会。如:图画故事“《帽子床》中的提问:“小老鼠看到了皮帽子会怎么样呢”

  图画故事《大鳄鱼》中的提问:“小猴知道了鳄鱼的诡计会怎么做呢?”等等,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就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又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和猜测,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看法。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幼儿用想象来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59236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