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结构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内部调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系统。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为我们理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教师素质结构;社会结构;能动性

  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使然的结果。教师素质结构重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的整合同时进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登斯综合多种不同的理论传统而成他很早就为之命名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更富有创见的理论诉求。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

  吉登斯不相信有关社会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抽象法则,因此他的“结构化理论”不是一系列命题。而是一串敏感化的概念,并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1.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决定一切,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出这些社会基本结构。吉登斯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或是忽视了人们反思、考察、定义和决策的能力,在这种结构主义观点中,行动者即使不是被迫,也是被动地按照内在的编码系统行动。对于功能主义用结构满足需求的概念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吉登斯认为,功能分析忽略了互动者的能动过程,不能将人类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它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外部制约。吉登斯指出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所谓的反思性就是行动者自主性的标志,是人们行动中一个十分明显而重要的特征,它使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具有非决定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特点。当然.吉登斯并没有把人的自主性过于夸大,而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便出现了行动的意外后果,意外后果的发生为结构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规则和资源。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的程序”,是一套方法论和技术,成为行动者行动的相关指引。规则是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即使有很畅达的方法和程式——规则——来指导行动,也需要处理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有资源,即物资配置与组织能力,以在情境中进行操作。资源产生权力,但权力不是资源。资源和规则是可转化的和中介性的,可以被转变成多种不同的模式和集合。规则和资源的中介性体现在它们是社会关系的纽带,都是行动者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中创造、维持和转化关系的源泉。

  3.结构与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吉登斯思想中的结构指的是规则和资源。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规则和资源。资源为规则提供了条件,而规则凭借着这些条件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问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而结构化即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化的过程就需要对结构的性质、利用结构的行动者以及相互嵌套并生产出多种模式的人类组织方式进行概念化。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而是行动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

  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观二元论。他指出:“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着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的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这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4.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在吉登斯眼中,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

  二、结构化理论视野中的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

  社会理论不可能取代教育理论,尽管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教育领域是由特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一般社会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解释,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价值关怀——对人的成长的关注。一般社会理论研究的是现实中的人,而教育理论既要研究现实的人,又要研究人在现实中的成长,还要思索理念中的人。教育理论更加关心造就个人、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动性力量,既关注现实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与造就,也关注如何使这种结构性力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当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时,应有所发展,使其更具有“教育”意味,而不是生搬硬套。本研究也不例外。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530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