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

  长期以来,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中小学教育的老大难问题。破解低效难题以提升德育实效,创新德育模式以寻找德育生长点,是近年来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聚焦点。心理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如何介入和助力学校德育,心育如何应用和融入德育,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热点与难点,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理论探新和实践应用意义的课题。

一、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具有目标取向的相对一致性,学科性质、内容的相对独立性的特点。目标取向一致性和学科性质内容的独立性,标志着两者的相容和反馈关系,意味着两者在内容、过程、途径、载体、方式、方法整合上的协同发展性、互动促进性和不可替代性。学校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实践载体;心理教育是改进学校德育的科学基础和有效机制。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学生个性心理活动,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情感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赋予德育丰富的生活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学校德育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关注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以培育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以“社会价值”为导向;而心育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和拓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己任,以“自我成长”为取向。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定位是“德育工作”,心育的主要定位是“教育活动”。 因而,无论是理论导向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必然存在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如何有效整合和相互融合的问题。由于受实用“功利”目标的影响以及专业素养不足的局限,“德心整合”普遍存在德育与心育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和“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混杂现象。课程设置、活动组织、课时安排上各自为政、各施各法、交叉重复、低效运作,德育观念盲目随意,工作方法模式化、简单化,重形式不求实效,常把学生心理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来看待和处理;心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模式取向,偏重问题导向而不重成长指引。因此,导致了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后果。可见,探讨德育与心育整合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是心育如何融入德育,心理教育的原理与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学校德育问题,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遵循心理教育科学原理,增强德育规范性,避免随意性

  心理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以认识心理现象,了解心理规律,维护心理健康,拓展心理潜能,发展心理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活动。心理教育的学科基础是心理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这些学科都有比较严谨的学科规范、科学原理和内容体系。相对而言,学校德育工作任意性、随意性大,德育目标、内容、过程、途径、方法等缺乏严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德育是个框,什么都往里装”;“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运动来了才需要”;“德育是个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这些生动形象的说法,就是德育现状的最好写照。遵循心理教育的科学规范、原则、方法,把心理教育的原理与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学校德育全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任意性和随意性。

  (二)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德育预期性,降低盲目性

  与学科教学相比较,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指向较笼统、盲目性较大,德育内容结构整体规划性不强、科学体系不明显,德育过程具有迟效性、滞后性、反复性等特点,德育目标缺乏可控性,德育过程缺乏可操作性,德育效果缺乏预期性。在学校德育实际工作中,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德育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或达成,妨碍了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把握“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外塑到内化”的品德形成规律,“从内生到外化”的品德自构规律,“从他律到自律”的品德发展规律,“从自然群体到心理共同体”的班集体形成规律,“从被动到自觉”的行为发展规律,“从互动到群动”的群体动力和组织行为规律等,将其应用于德育管理、班级建设和促进学生成长中,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预期性、规划性、科学性、持续性。

  (三)遵循心理教育科学化发展规律,增强德育实效性,减少低效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生活化与情景性、情感化与体验性、社会化与互动性、行动化与操作性、活动化与创新性等特点。然而,学校德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是,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内容书本化,德育方法说教化,德育方式课堂化,德育过程模式化,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走过场和低效化。改变学校德育的低效与无效现状,必须遵循心理教育科学化发展规律,走德育科学化发展之路,让德育从理念到目标,从原理到技术,从内容到形式,从途径到方法都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勃勃生机,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才容易被学生接纳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带给学生成长的正能量。增强实效性、减少低效性,促进学生品德人格健康健全发展,这正是心理教育的科学化取向应用于学校德育最实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教育应用原则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念的规范性特征。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更深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德心“整合—和合—融合”策略,产生德育与心育“共生—内生—续生”效应,构建现代生态德育模式体系,引领中小学生道德人格、心理素养生态发展、和谐发展、自我发展。现代生态德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和心理素养的共生发展、内生发展和续生发展。“整合—共生”“和合—内生”“融合—续生”是现代生态德育理念在德心整合发展德育模式上的体现,反映出德育与心育整合发展的理想目标。同时,这也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德心“整合—共生”原则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在原理、理念、模式、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德心互动促进效应,“1+1≥2”的整合加和效应、和合共进效应、融合共生效应。德心整合是增强中小学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发挥德育与心育各自特色优势,促进中小学生道德人格和心理品质健全发展的有效方式。

  中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整合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介入式,主张心理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主动介入,侧重心理教育对学校德育的内导功能,强调发挥心理教育对学校德育的内在引导和积极助力作用。诸如,团体康乐历奇体验,角色互换体验,心理咨询技术,NLP教练技术等心理活动原理与技术主动介入学校德育活动,增强了德育的趣味性、体验性和实效性。第二,融合式,注重德育与心育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与整合相融,强调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同心同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力共进、共生共赢。例如,针对课堂、班级、校园中存在的人际沟通问题或道德文明行为问题,以心理游戏或情景心理剧形式进行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事半而功倍。第三,应用式,学校德育主动自觉地把心理教育的原理与技术运用于德育管理、德育工作 、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全过程,强调把心理科学作为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心理规律作为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德育的内导机制,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关注德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诸如,自觉运用可能心理、积极心理、心理期望效应等心理原理与技术于学校德育或班级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培育中小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阳光开朗品格。

  无论哪种德心整合形式,互动共进、融合共生都是核心主题。“德心整合—融合共生”是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二)德心“和合—内生”原则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行为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小学生品德素养形成一般经历“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过程,即“外部规范影响—转化为内在品德需要—主动进行道德自我建构,内在生成为品德素养—进而展现为外部道德行为”过程。其中,品德内化与内生是学生品德形成最为关键的因素。

  和合以内生,和合才能内生。和而合,合而美,和谐合作,和合和美。

  “和合—内生”,首先是德育关系的和合,包括师与生,教与学,也包括家校、亲子、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区等各自德育关系的和合。德育人际关系的和合,能产生出“1+1>2”的“加和效应”。德育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人际沟通与情绪管理智慧,是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次是德育资源的和合。学校不是教育孤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不是唱独角戏。学校德育资源要比任何其他各育资源都要丰富,整合资源和善用教育资源是教育者最大和最高的智慧。整合与善用教育资源的智慧是一种现代心理素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能力,也是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整合的内容之一。

  再次是品德生成心理要素的和合。品德生成的心理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品德知、情、意、行四大心理元素。品德心理结构的要素和合,特别是“情理和合”与“知行和合”是德育与心育整合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和合模式。

  “情理和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品德内化与内生的价值取向和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认知是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主要反映在道德学习与发展主体的道德观念、信念和道德意识上;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常常体现为道德学习与发展主体的道德需要、感受、体验。道德认知在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价值导构与监控作用,而道德情感主要起驱动与维持动力的作用,促进品德内生与自构的关键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进而达到情理相融,激发和推动品德内生与自我建构。

  “知行脱节、只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行不一”是中小学德育低效的主要表现,也是学校德育最突出的老大难问题。“知行和合”,心和行美、内和外美的品德形成与内化、内生策略,以及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的“ABC理性情绪技术”是改变“知行脱节”现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心理教育原理技术应用于德育的重要原则。

  (三) 德心“融合—续生”原则

  “整合—共生原则”移植于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合—内生原则”根源于“加和内生效应”;“融合—续生原则”则以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实质是相互融入、融通、融合的过程为依据。德心融合是一个互动影响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心理教育原理、理念、策略、方法在学校德育管理、德育目标、内容、模式、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全面融入、融通、融合,进而丰富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为学校德育对心理教育融入的反馈和价值导向。德心相互融合,互动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进共赢,是“融合—续生”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德心品质融合,以心悟德,以德导心,德心相济,丰富德育与心育的内涵,提升德育与心育的品质,营造德育与心育融和生态,促进德育与心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持续化发展,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人格与心理品质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融合—续生原则”的核心内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80495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