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漂亮的背景》。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日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漂亮的背景》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课题是“走进PowerPoint”。PowerPoint是微软。Office套装软件之一,它可以轻松地制作演示文稿,简单易学,学生容易接受。纵向分析教材,从低年级的画图到中年级的worel文字处理,再到这个单元的幻灯片和后来的nash动画,以及六年级的“综合创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冉到综合运用的过程。所以,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知识点。是以下深入学习PowerPoint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比较、竞争意识强;且此时已经掌握了world的基本操作。由于’PowerPoint和word在操作界面上有相似之处,所以,学生可以很顺利的入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设置背景颜色,义理背景色和背景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于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给幻灯片背景的设置。

  难点:颜色的搭配。

五、教法

  1、任务驱动法:以制作“我的家庭和我的爱好”为全课任务,组织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以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最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帮助其它组的同学。

  3、演示讲解法: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为学生演示教学过程,在学生记忆中形成短时记忆,在用过练习形成长时记忆。

  4、赏识教学法: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欣赏学生作品,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总结法:回顾总结教学重难点,和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六、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卜,通过示范演示给学生形成短时记忆,学生根据短时记忆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七、媒体准备

  1、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

  2、软件准备:PowerPoint20xx

八、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PowerPoint20000的启动和退出和基本的文字输入。并请一位同学展示操作。

  2、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三个已经设置好的例子,和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设置的文稿,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中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漂亮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个已经设置好的例子,1、蓝色背景主题2、水滴纹理背景主题3、图片背景。使学生从“要他学”转为“他要学”。

  3、新授:

  任务一设置背景颜色

  1、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给学生展示背景色设置的过程,在展示的时候,要强调背景设置窗口在菜单栏的格式——背景。(给学生形成短时记忆)

  2、学生操作:撤销广播教学模式,学生根据短时记忆,根据老师的演示操作,设置喜欢的背景。并且多设置几次。(给学生形成长时记忆)

  3、展示学生作品:选择儿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给以评价和建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小组探究能力。

  任务二设置纹理背景色(利用上诉方法完成任务二)

  任务三设置背景图片

  1、在掌握了设置背景颜色和纹理背景色的基础上,小组利用类推、迁移的思想探究设置背景图片的过程。

  2、老师在此过程中巡视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展示学生作品:选择儿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人屏幕上,老师利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作品并让学生给以建议。

  教学总结

  在这二三个任务的驱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并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技能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九、总结

  纵观全课,我在教学中积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放在首位,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同时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体系

  苏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生命的壮歌》。本次说课以第二篇短文的教学程序为例。

  苏版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选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力倡导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这篇课文就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组成的生命壮歌。虽然两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的再现了动物逃生的悲壮场面。讴歌了区区弱小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生精神。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生命桥”这篇文章真实的再现了羚羊顽强的品格和极好的群体精神。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常常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以至于造成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课文中以朴实、苍凉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副“生命的桥梁”图,深深的揪痛人们的心。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完“蚁国英雄”之后学习“生命桥”这篇短文时,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动物之间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基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但是,羚羊生活的实际离学生的生活是很遥远的,平时又很少涉及这种哺乳动物的知识,尤其是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和良好的群体精神缺乏认知,因此对羚羊的认识不够全面,这都将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和感悟。

  三、重点难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小羚羊,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两个只识不写的字“涧”“瞪”。能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篇短文。

  2、通过阅读感悟,能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3、把课堂内的学习向课外拓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广泛、深入地阅读有关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

  1、在阅读中感受羚羊合作团结,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学习,乐于去了解羚羊以及其他动物的感人故事,增加对动物的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五、课前准备:

  搜集羚羊的资料,了解这一濒临灭绝的动物。

  六、教学程序设想: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适当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读促讲,以讲促悟”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构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

  这是一篇扣人心弦,催人思考的文章,在学了“蚁国英雄”后,学生的灵魂深处已经受到了较大的震撼。在这时,如果教师要一味的坚持以烦琐的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思考与感悟反而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严重的是强占了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权利。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创造的情趣。

  (1)以个性化的阅读取代烦琐的分析。“生命桥”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语,是能让每个读者流泪滴血的题目。在学习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借助前一节课学习“蚁国英雄”的学习方法,自己选择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并在空白出适当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书旁批注,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直接跟作品与作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把学生推进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个性化的阅读,选择性的学习,是尊重生命个体的表现。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认识上的一种差异,要善于包容不同的感受,倾听不同的心声。在各种各样的读中,他们记忆中的相似模块被震醒激活,深藏在体内的激情被点燃。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阐述,娓娓的深情,就把学生、作者和文本一起带进那苍凉、悲壮的一幕之中。

  (2)以多样化的朗读渲染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则是学生直接抒发情感的最佳时机。老羚羊用生命的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过悬崖以求得生存那悲壮神圣的场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呢?老羚羊以生命的坠落换取了年轻的羚羊的重生,这是何等的从容、令人震惊呀!年轻羚羊那种一心想着别人,心中装着他人的可贵的团体精神是多么令人佩服呀!在轻读、默读、齐读、引读、小组读、个人读以及听、评、想中,学生的心与那些命运坎坷的羚羊连在了一起,他们不禁为人类的残酷举动而感到鄙弃,发出强烈的控诉。

  (3)以课题为灵魂提高语感能力。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在课堂教学之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是一首生命的壮歌呢?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再回到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刻体会课题的含义。比较内容与主题时,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再现了动物在面临逃生的悲壮场面,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正是因为他们的壮举才赢得了他人的生命的。这才是一首真正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献身壮歌呀。

  2、举一反三,迁移延伸

  迁移是高素质的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表现,是发明创造的核心。在学习“蚁国英雄”这个故事时,学生就已经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初读感知文章内容,精读深入理解感悟,感情朗读表达情感。这时学习“生命桥”,学生就能把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激活大脑中储存的以有的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课内习得的策略又将推动课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自主合作,持续探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有探究、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有被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还要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思维能力,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潜能。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身心,教学才会有源头活水喷涌而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讨论,研究。在学生读过文章画出感人的句子后的交流就是一次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聆听同学的发言中生成新的观点,真正走上了学习的主导地位。

  在全课教学结束之际,播放一段有关羚羊的现状的资料,并意味深长地讲述:对于任何一种物种都是地球的财富,更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切望避免,当我们的后代需要了解它时,却只剩下皮毛、标本和照片了。学生才建立起的对羚羊的关切热情就会促动他们自由地阅读,积极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

  在此基础上,我提供了大量的人类的感人“生命桥”的故事。例如洪水中,美国的“9.11”事件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动物,人类也是这样的。

  课本只是学习的载体,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巨大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努力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认识生命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3034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