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总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大家现在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哪一些呢?下面医学基础知识总结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1.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与突触传递的特征。

  解答: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解答:突触传递的过程: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一方面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另一方面,消除前膜的'负电荷。这样,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3.试述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过程。

  解答: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小离子的通透性,以Na+离子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总和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处首先达到阈电位并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4.何谓突触前抑制?试述其产生机制。

  解答: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而呈现出抑制效应。其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型突触。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A在受到刺激前,其轴突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型联系的另一神经元B末梢的作用而发生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A兴奋时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其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与它构成轴突-胞体突触的神经元C的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致使神经元C不容易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呈现出抑制效应。

  5.何谓突触后抑制?试述其产生机制。

  解答: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其后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又称超极化抑制。根据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不同,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1.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医学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3.口腔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4.医学基础知识课件

5.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解答

6.历年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7.护理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8.2017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zongjie/22958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