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牧歌形象的《边城》(3)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牧歌的背后是一哀歌。《边城》是弥漫着忧伤的气氛。在现实层面,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启悟与暗示,以及人物关系上的难以沟通和误会,则提示了命运在发挥作用;在象征层面,《边城》的总体图式与桃花源意象和《圣经》中大洪水意象不谋而合,使其具有了原型意义。所有情形,使人物不幸遭遇成为必然,结果正如刘西渭所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乐园和挽歌图式指示着牧歌的基本框架,而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合,为牧歌增添了文化背景和纵深。《边城》不仅充分展示了地方独特的风俗,如龙舟竞渡、对歌、傩辞等;另一方面,个体的一次性行为,沈从文总喜欢用“照例”、“常常”等副词使单数叙事变成复数叙事,从而对具体的人事、行动、情节等作物景化、概括化处理。前者是对乡土的实际形态的具体描述,后者发挥的则是还原作用,即把个体归到类,再把类融人土地。经验与人事通过这样的抽象,从流动时间的冲刷侵蚀中解脱出来,堆积成习惯、风俗、文化,实现了永恒。这就是沈从文确立的“常”,也是边城的乡土之本质所在。牧歌就滋生在这样的土壤里。

  《边城》是这一新文体的颠峰之作,熟练地运用这一文体进行叙事,沈从文完成了他的心愿:把《边城》写成一首“纯粹的诗”。有人说《边城》的文体是抒情散文,有人称之为抒情小说,也有人说它是牧歌体。冠之以什么样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沈从文的新文体告诉了我们,在穿越世界的混沌之海时,还有这样的一条路径去展开个体的生命修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28366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