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边城》的美学旨归(2)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比如翠翠的父母因对歌而相恋,又最终因无法结合而双双殉情;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纯真秀美的翠翠,因而展开了爱情竞争,大老因在与二老的爱情竞争中失败而在乘船而下的途中遇险身亡;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幸福而积极奔走,却屡受顺顺父子的误解,在未能为孙女找到理想的幸福归属之前就在雷雨之夕抱憾终天;二老因感到自己对大老的死负有责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爱并被父亲逼着接受碾坊而出走不归;而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懂事了的翠翠则一边守着渡船来回摆渡,一边痴心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虽然希望是那么的渺茫。可见,无常命运的阴影笼罩在边城这一片明丽的人间净土的上空,作为人间净土的边城和其中无处不在的人生苦难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二

  作为人间净土的边城摆脱不了苦难如影随形般的纠缠实不奇怪。人世就是苦海,苦难是人生所避免不了的。自古以来,不论帝王豪杰还是凡夫俗子,其实都是在这苦海中沉沦,无人能够幸免。这是古往今来的无数宗教家、哲学家已经一再向世人揭示过的真理。沈从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否则《边城》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部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古往今来,人类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恐怕都未曾放弃对人类苦难的关注。

  应当说,揭示人类的苦难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作家们以这一主题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并非只有沈从文在揭示人类的苦难。而且作家们揭示的苦难多种多样,触目惊心。就这一点而言,沈从文也未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但那时的大多数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受时髦思潮的影响,认定社会制度的不良、阶级的存在是人类苦难的唯一根源。所以这些文学作品也就认定,要消除人类的苦难就应当从改良社会制度,消除阶级分化着手。这些作家大多是乐观主义者,认为只要改良社会制度,消除阶级分化之后,人类的苦难就必将烟消云散,人间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当然也有一些不受时髦思潮影响的作家把人类苦难归于别的原因,比如归咎于人性的险恶等等。或许是由于洞察了人性的稳固性特别是人性的险恶从古到今都未有多大变化,因而持这一主张的作家大多比较悲观,他们并不怎么相信人类有超越苦难的可能。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173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