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边城里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佳作,作者以他那浸透情感的笔墨,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湘西茶峒人的喜怒哀乐,抒发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所寄予的无限眷恋与挚爱,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清新淡远、古朴自然的风俗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城里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文学是籍语言文学作雕塑描写的艺术”,[6]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是否鲜明,是否新颖,就决定于作家对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运用。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新颖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构成“新”的因素,除了情节的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外,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特殊性。沈从文作品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他恰当的调用了语言艺术的各种手段。

  沈从文小说比喻艺术独树一帜,是一种凝眸远景的另类表达方式,喜用农村常见的植物形容笔下的人物,又善用民间言语表达思想感情,其比喻已摆脱自然主义的简单描摹,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沈从文恰当的在《边城》中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段。他对生命这一问题有过多次论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笔下的湘西人民身上,他们在生命这个舞台上,总是表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山村田野的“陽光动物”和“陽光植物”为喻,描绘他笔下所钟爱的人物形象。《边城》中的翠翠、傩送,是大自然的儿女,代表着湘西人生姿态。他们无不带点野味和自然气息,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比喻是最古老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辞格,在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无数先例。比喻修辞因其历史而溶入鲜明的文化内涵。在本文中讨论的比喻艺术内涵,不仅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是更深的指向作品的文化环境和作者审美情趣及审美理想。比喻是一种技巧,一个手段,它所凝聚的作家的某些主观因素往往大于其本身所指,从而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同时比喻又是作家想象力高低的一个标志。沈从文是个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屈楚巫神的浪漫精神,沈从文无疑得以遗传与继承。他曾对此充满自信并直言不讳地说:“这乡下人反因从小飘江湖,各种奔路,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沈从文笔下的动植物形象更多是一种社会性的投影。这些动物有凶猛的野兽:虎、狮、豹之类;有美丽的飞禽:鹤、鸭、锦鸡;还有家常的猪、牛、羊、马及水生动物蚂蝗、鱼、海豹之类,这些动物无一不表现出来一种坚实自足的个体生命,与人类有某些相似的性格,比如勇敢、顽强,具有一种自然自在的美。《边城》中人物形象莫不印上了某些动物性格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生命律动。例如“有遇见生人作小鹿般逃入深山的淳朴姑娘翠翠”。沈从文喻人除爱用动物作比喻外,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喜用农村常见的植物喻人。让读者随时追随其笔下的主人公走进山乡田野。这些植物有:桃子、葱、笋子、竹子、大树。如他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从小失去双亲疼爱、关怀,居然也长大成|人了,而随时于身边篁竹相衬托的翠翠在风日里也渐渐长大了。(《边城》)翠翠的生命如翠竹般单纯及忧郁。这些乡下的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逢历史而生,随岁月而灭。二十世纪之初湘西社会经济落后,地方仍十分闭塞,闭塞的现实环境让外部的风很少吹进来,乡下人以质朴、简单的存活原则而活着、自生自灭。《边城》中老船夫时而发出叹息既代表生命的艰辛,更是生命的无奈与认同。从这些人格化的动植物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所持的愿望肯定和赞美。沈从文虽不言苦,而读者也从笔下人物自在生存状态中,感知“枯桑知天下寒”的境遇及生活的悲苦与忧郁,陽光般的动植物代表他们韧的一面美的一面,也是沈从文重塑民族品格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296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