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2)

毕淑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导读分析课文

  1、红柳是怎样的一种树,和我名字中的柳树一样吗?课文是怎么写的?读讲第二段。

  明确:生长环境不一样(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所以它比垂柳更珍贵,生命力更强。

  长的样子不一样,也可以说是本质不一样:一为乔木,一为灌木

  还有什么不一样?除了枝叶,作者还写了红柳的什么?读讲课文第11、12、13段。(红柳根,描写重点)

  明确:内部力量也不一样,所以它比垂柳力量更大,而且有固住流沙的巨大贡献。

  总之,这红柳与垂柳都是很美的树种,但它们的气质却很不一样:一个阴柔,一个阳刚。

  2、作者对红柳持什么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研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描写中的特点。

  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拟人

  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拟人

  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比喻

   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比喻

  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比喻

  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比喻

   词语(不可思议  精灵)

  小结: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包含感情地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文中无一“赞”字,但却字字在赞,句句在颂,作者把自己的激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融注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之中。

  3、如此珍贵、如此可爱,如此被作者颂扬的高原精灵是不是得到了人们的重点保护?人们怎么对待它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吗?要说清记叙的六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作者交待了红柳的结局、命运——掘净烧光

  你的心情如何呢?

  明确:我们每一个人都禁不住会感到痛心和惋惜的。因为人类这是在自毁家园。

  但是,有一个人比我们更痛心,她就是作者毕淑敏。怎么说呢?请看作者的安排:在整个故事中笔者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一部分?——是挖红柳的过程。——先掏沙再斩根;先易后难;先人工后炸药。——这又何必呢?又费时又费力的,干的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好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描写挖红柳的艰难过程?

  明确:这说明作者。她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挖红柳的工程耗时越长,费力越大,结局越惨,越说明红柳的坚强,越说明人类的可悲、可怜,悲剧色彩就越浓。所以说这又是一曲悲歌。这曲悲歌是通过冷峻的叙述唱出来的。

  4、其实,让作者感到更悲伤的不仅仅是红柳的命运。请大家研读司务长和我的对话,想一想:司务长的经济帐算得好不好?他的话中连用四个“对不对”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司务长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人们犯了错误,还浑然不觉;人们在自掘坟墓,还义正辞严。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这是从反面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了事件的可悲之处啊!

  6、齐读最后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连续发问,给你以什么启迪?

  提示:4月14日下午的沙尘暴天气还记得吗?还有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暖冬现象,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人们终于遭到了报应。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了……我们要吃,所以有人乱捕滥杀野生动物;我们要住,所以,有人过渡占用耕地;我们要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骑上了摩托,开上了小车;我们要赚钱,所以有人把污染企业开到了家门口……我国森林在锐减,但一次性筷子还在大量使用,而日本人却从我国进口木材沉到海底;我国水资源极度缺泛,但污染和浪费现象却比比皆是……

  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是相依相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应当有责任去保护它,保护它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老师提示:最起码,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保护花草树木做起;我们还可以从节约做起,比如,节约一张纸,一滴水;我们还可以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限量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垃圾,废旧电池等。

  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她这样连续发问,声如洪钟,就是为了撼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到此为止你体会到文章结尾的妙处了吗?——那就是不把话说完,而是提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在字里行间去抒情议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shumin/916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